【社區Q&A】政策下的隱形人——少數族裔婦女喺邊度?

撰文:01撐場
出版:更新:

編按:還記得三月二十一日你在做什麼?可能都是返工放工搭車食飯,但唔講唔知,原來也是「國際消除種裔歧視日」;我們都以為少數族裔婦女就在維園、天橋底自成一角,而這些定型可能是歧視的根源?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文:簡佩坤(婦女動力基金署理行政總監)

如果在街市看見一位貌似印尼人的女士,你會否認為她就是工人姐姐呢?然後,你又會否覺得她應該有點蠢,不夠勤力呢?

我們對少數族裔的不認識,加上女性身份、語言、經濟地位等多重弱勢,令我們很容易對她們有更多定型想像,從而有歧視的行為產生。

國際婦女節的兩星期後,便是另一個跟邊緣女性很有關係的日子,那便是三月二十一日的「國際消除種裔歧視日」。一九六零年,南非沙佩維爾的和平示威中,警察殺害了六十九名反對種族隔離的示威者,聯合國便於一九六六年,決定訂這日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希望國際社會能致力消除以各種形式對種族歧視。

根據政府統計處「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於二零一六年,只計算菲律賓、印尼、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泰國,這幾個比較主要的少數族族裔在港人口(不一定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共有四十二萬七千六百二十三人,當中卻有三十八萬二千三百二十八名是女性,佔這群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但,其實我們對這些少數種裔女性有幾多了解呢?

這群女性每日都與我們擦身而過,但很多由於語言不通;又或是社經地位較低;又或是族裔文化本身,令婦女們少與社區互動;又或是她們隻身從家鄉嫁來香港,沒有朋友,對社區又不認識,而不能或不敢與我們對話,而我們也因此而對她們視而不見。又或是我們對這群女性有一些固有想法,較為負面地去看她們。由於人數偏少,語言不通,聲音薄弱下,政府有很多政策也沒有考慮她們的需要。或是那些政策是由上而下,認為那是她們的需要。

如果在街市看見一位貌似印尼人的女士,你會否認為她就是工人姐姐呢?(資料圖片/龔慧攝)

在我們的資助計劃中,有的發現很多受家暴對待的少數族裔婦女,因為現有的服務沒有足夠的性別與種族敏感度,所以會選擇繼續現有生活。故此,有團體嘗試建立一套由受家暴對待的少數族裔婦女出發的支援服務,使之更貼近她們的需要,願意從恐懼與絕望中跳出來。也有團體訓練少數族裔女性成為領袖,使她們更有信心和能力,帶領社群表達意見,讓更多本港人士了解她們的處境,政府在制訂政策時,會汲納她們的聲音。

雖然聯合國今年會審議中國及香港在執行《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的情況,而平等機會委員會也有《種族歧視條例》,但很多少數族裔人士根本不了解這公約和條例。我們鼓勵政府繼續在政策層面改善消除種族歧視外,也多投放資源,讓少數族裔女性能參與社區,鼓勵發聲,讓更多人看見她們。

下次在社區裡,看見不同族裔的婦女時,打聲招呼,可能你會發現她們的不一樣。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