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耍男.下】是導師、也是街坊:一場天水圍的社區實驗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Patrick 12歲開始日夜苦練雜耍,家裏天花板被刮至全花,仍不夠高讓他練習高空扯鈴,他於是落街練習。訪問這夜他再次來到天水圍公園練習,途人依舊目不轉睛地看着他「表演」。
當年相約在家附近這片空地交流切磋的小伙伴,早已各散東西,惟獨Patrick仍在「玩雜耍」,視如專業,希望有天能在馬戲團表演。在夢想未達成之前,近日他成為街坊組織「天水圍人」的社區學堂導師,將教授街坊雜耍。一場充滿喜感歡樂的課堂,他卻更想街坊有另類得著。
攝影:高仲明

上回提到,Patrick為更了解戲班雜技團運作,去年上京見識,跟雜技孩子練功。中學那幾年,只要不是上課的時候,Patrick手上都是拿着雜耍道具拋呀拋,轉呀轉。其他同學沉迷打機,他則沉迷玩雜耍。「玩不玩雜耍我都是無心向學的了。家人見我不是學壞,都由得我。」後來他上網睇片自學招式,更找到一班年紀相若的扯鈴玩家。「那個年代剛好網上視頻和社交網絡興起,流行facebook加朋友,我就加加加加加,我們在虛擬網絡結識後,便相約公園交流練習。」Patrick從中又學到電腦影片沒告訴他的技巧精髓,亦看到別人的厲害。10年過去,小伙子們各有前途目標,卻大概沒人像Patrick視雜耍為職業。

從前Patrick在天水圍公園練習,總是引來不少街坊駐足圍觀。這天他重回那片空地扯鈴和拋波,我們在前方拍攝,後面途人依舊目不轉睛地看着他「表演」。
+5

在香港玩雜耍有何工作機會?

當年失落文憑試後,老師建議Patrick往台灣升學,讀一年先修班後或能獲當地藝術大學取錄,彼岸玩雜耍的風氣亦較興盛,相信Patrick能繼續發展這門興趣。他自言公開試放榜前後一直也沒想得很遠,「到台灣生活一個月後,我才慢慢細想自己將來。發覺在那裏發展不是我所想,很快就決定回來。」

Patrick想過在香港好好找一份安穩的工作。「當時覺得:『唉,正正常常打份工咪算,唔好再對雜耍咁著迷啦』。」後來他經朋友介紹,獲聘到不同學校和社區中心做興趣班導師,教中小學生玩雜耍。在香港玩雜耍被視為一門業餘興趣,最多的工作機會是接下商業表演,與小丑一同娛賓。Patrick這三年來就是四處教班、表演維生。「有些學生有時無心向學,我很難多教什麼。」

「『玩雜耍』改變了我,由我升中時好曳變得找到目標不斷練習。」Patrick說。

教街坊雜耍 「想多啲人玩」

他教過港九新界的學生,最遠屯門區,卻從未回到自己所住的天水圍。去年底街坊組織「天水圍人」邀請Patrick合作,擔任社區學堂導師,他二話不說答應。「今次對象不單是學生了,還有不同年紀、有心來學嘢的街坊,咁我可以畀多啲嘢佢,例如分享自己多年的練習經歷,多啲交流。」縱然月前第一次試堂僅兩人參加,卻仍讓Patrick興奮。「好開心見到與我年紀相若的人到場,說有興趣學雜耍。最緊要開心!好想與同齡或年紀更大的人,分享玩雜耍這件事。因為現在香港玩雜耍的人經已不多。」

他說雜耍是一門考驗人意志的玩意。「可能街坊們長遠不會繼續玩雜耍,但過程總有得著。例如他們做一個看來簡單的動作,原來要經歷很多次失手,不斷練習後才有一次成功,若將玩雜耍這個道理套用在人生,也是如此。」Patrick說雜耍改變他人生,「由升中那時好曳,到找到目標和學習的動力。人生像練雜耍一樣屢敗屢試。」

每次練完雜耍,Patrick也會從銀座公園走路回家;他家在天水圍北,亦為自成一角的小社區,這夜十時許依然十分熱鬧。

主辦社區學堂的背後:場地難求

年少時最近Patrick家的練習場所就是天水圍公園,他說附近再沒合適的場所讓他拋高拉低扯鈴。區內幾個新建的體育館近10多年陸續落成,那些年一班小伙子在公園交流雜耍的情景已不復再,今天換上體育館內的街坊雜耍班。

但原來舉行這些活動的體育館,全都「一場難求」。主辦雜耍班的「天水圍人」創辦人阿柯說,當初辦社區學堂想讓街坊無需「遠征」港九市中心的場館,留在天水圍也能學興趣班。「可是康文署轄下的室內場地一開放預約,很多都不消一會便爆滿,我們都要清晨起來,鬥快book場。有時只book到另一個場地使用的時段,上課時間也要無奈改動,令街坊也失預算。」

另一創辦人恩賜說,區內公開讓街坊活動的場地本來也不多。他記得上月在銀座籃球場舉行的「躲避盤Fun Day」中途,突然有康文署職員上前指「籃球場只准玩籃球」,結果玩得興高采烈的大人細路廿幾三十人被逼移師一個房署轄下的空地繼續活動。「還有口琴班試堂那次,導師改了時間後,霎時沒地方上課,最後我們一行6人去了導師的家上課。雖然大家皆為街坊,地點都很近,那夜多留一會各自聊起在天水圍的生活。但我們目前也正接洽一些區內社區中心,看看能否借出場地。」恩賜說。

他們原本是個收集街坊故事「講天水圍故事」的區內組織,去年起動社區學堂計劃,欲進一步走入社區,召集區內「身懷絕技」的街坊開班授徒,分享所知所學。雜耍、口琴、跆拳道,甚至新興運動「躲避盤」等興趣班都已陸續試堂或開課。自己街坊自己教,「不如讓『天水圍人』教『天水圍人』吧?」創辦人在網上簡介這樣寫道。

Patrick期待這次教自己街坊,「外界可能覺得這裏隔涉,要搭西鐵再搭輕鐵先嚟到,但始終是我住了10多年的地方,多少也有歸屬感。」

「天水圍人社區學堂」將於來年開展,部分課堂由具專業資格的街坊導師教授,設學費收費,領取綜援的街坊可獲資助。非天水圍街坊亦可報名參與社區學堂。
詳情:「天水圍人」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ialogT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