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落實西環碼頭加圍欄、社區園圃 發展局:市民一直非法進入
獲得公共空間大獎的「天空之鏡」西環碼頭深受市民歡迎,惟政府落實以短期租約形式把7,500平方米空間(約17個藍球場面積)作社區園圃和其他相關設施。
日前,發展局公佈兩個新方案均包括加設社區園圃、圍欄等設施、並參照起動九龍東管理觀塘海濱模式,屆時市民未必能24小時進出。方案二會交由康文署管理,現時街坊常做的活動如踏單車、垂釣、遛狗等或會一律禁止。
方案一:NGO管理17個藍球場面積空間
方案一參照觀塘海濱發展模式。觀塘海濱由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委託非牟利機構管理,若組織舉辦活動需事前申請。同樣地,政府將公開招標,把西環海濱7,500平方米用地交由非牟利機構或社會企業營運。中標者必須把約2,000平方米土地作都市園圃,形式有別於康文署轄下的社區園圃,不會提供獨立位置予市民種植,市民亦不可帶農作品回家。
發展局建議營運機構舉辦教育、導賞、手作工作坊等活動。園圃內更可有餐廳、小食亭或短期商店。園圃不會24小時開放,只會於每日合理時間免費開放予市民進出。
至於餘下約5,500平方米土地,營運機構必須加裝適當設施如圍欄、照明和座椅。發展局鼓勵營運機構多舉辦活動予市民參與,如運動班、攝影活動、墟市。
方案二:康文署管理海濱限制多?
方案二則指,中標的營運機構只須管理2,000平方米的用地,惟必須改裝成都市園圃和加裝輔助設施,內容與方案一相同。至於餘下的5,500平方米空間由政府負責設計和管理,開放予市民作休憩用途。
對於有議員質詢,政府會否一如其他海濱長廊或公園管理模式,設有多種「不准放狗」、「不准踏單車」的限制?康文署發言人答覆,將會以一貫做法管理西環碼頭海濱。
兩個方案計劃於今年首季進行招標程序。
市民反對 80%園圃地減至20%
十多年來,雖然西環碼頭並非公共空間,因沒有圍欄,沒有什麼規則,廣闊的空地漸漸形成街坊蹓躂、溜狗、看海、垂釣、踏單車的小天地。2013年,西環碼頭更獲得香港公共空間大獎中的「由市民開創的空間-大獎」。
2016年8月,政府釋出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俗稱:西環碼頭)1-3號停泊位,面積共7,500平方米(約17個藍球場面積)作短期租約用途。另外,特首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提及,「爭取在2018年第一季以短期租約推出位於堅尼地城的一幅用地作社區園圃及相關用途」。
發展局指,因應中西區社區園圃超額報名,故把海濱用地結合社區園圃發展。其中80%土地用作社區園圃,只留10米闊的行人通道。受到市民和民間團體強烈反對,質疑政府把公共空間私人化,又指海邊不適合種植,發展局才於本年1月2號公佈兩個新方案,把社區園圃面積減至20%用地。
地區組織:新方案趕走市民
多名出席區議會會議的市民和地區組織指責,當局不聽取民意,強調市民希望保持西環碼頭原貌不變,只需加設洗手間等基本公共設施。
「城西關注組」成員張啟昕批評:「觀塘海濱模式趕走原有藝術家、玩音樂的人。現在硬套在西環碼頭,又把市民趕走,今次碼頭非常多人使用,反對聲音大。」她指區內有不少地方可耕種,市民希望保留西環碼頭這個自創的公共空間,而不是用來作社區園圃或發展成現有的海濱長廊。發展局則強調西環碼頭一直不作開放,市民是非法擅入政府用地。
【西環碼頭變天】組織憂成觀塘海濱翻版 NGO無力管變黑箱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