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觀鳥.五】與鳥為鄰,建造雀鳥友善社區
一場雨後,行人道上一個淺淺的水窪,聚集了好些雀鳥,一隻黑背白腹的鵲鴝在水窪裏非常快樂地洗澡,驀地,一隻肥大的原鴿跳到牠的身後,牠立時被嚇走。城鳥鄰居的創辦人Pamela說:「鵲鴝是一種頗霸道的雀鳥,平日是會趕走麻雀的,可是原鴿又會趕走牠。」路邊一個小水窪已令雀鳥如此快樂,可惜這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社區雀鳥設施,平日,雀鳥渴了,只能喝街邊積水、冷氣漏水或排水渠排出來的水,但這些不是乾淨的水源,如果不喝這些,雀鳥就要飛到很遠喝水。Pamela續說:「香港只有大型公園才有水池,社區公園很少水池。」可是社區不是只有人住,還住了很多雀鳥,Pamela就是因為愛鳥、在市區觀鳥,漸漸因鳥而留意到社區設施是否對雀鳥友善。
攝影:鍾偉德
(此為「在香港觀鳥」系列之五)
自2012年因大學功課而繪畫馬屎埔村的生態地圖後,Pamela對雀鳥深感興趣,購書、購買望遠鏡自學,後來與朋友成立「城鳥鄰居」,籌辦社區觀鳥導賞團,希望與參加者一起認識城市裏的雀鳥,再透過雀鳥留意我們的社區。導賞團開始前,他們會向參加者派發自製的「觀鳥手冊」,裏面有她繪畫的市區常見雀鳥的圖畫,以及該雀鳥的雀巢、叫聲等資料,先讓參加者辨認幾種鳥類的明顯特徵,如紅耳鵯有一個黑色高冠、耳羽是紅色的,再讓他們分辨幾種不同的鳥聲,如珠頸斑鳩「咕咕」的叫聲,然後出發觀鳥。「我希望他們覺得觀鳥是一件容易上手的事,不會因為覺得很專門而嚇怕。」「我們沿路看見的是我們日常生活都會看見的雀鳥,只是你平日不知道牠的名字和特徵就不會留意,而在導賞團裏,參加者就算只是看見珠頸斑鳩,也會非常興奮地留意牠的一舉一動。」
地上,一隻珠頸斑鳩正用嘴叼起一支樹枝,然後飛到樹上,我們隨牠飛行路線一直看,看見牠在築巢。「可是牠的築巢方式有點hea。」Pamela曾在住處附近細看珠頸斑鳩築巢,明明在下面清楚望見巢中的鳥蛋,珠頸斑鳩卻覺得自己已經築完了,對比其他把雀巢底部築得密不透風的雀鳥,珠頸斑鳩確是不太擅長築巢。Pamela還留意到牠用來築巢的物料:樹枝以外,有時還有紙巾、索帶和其他人類垃圾,她不禁反思:「人類和大自然是否要在這樣的狀態裏連繫?」
每次帶團我都覺得可能會有新的收穫,我們的雀鳥知識就是因為這些新發現以及團友的提問而慢慢積累下來。
城鳥如鄰居 導賞團助認識社區
城鳥鄰居現正參與油街實現的「火花!新遊社:文創導賞員@社區」展覽,為此設計了一條炮台山觀鳥路線,從油街實現出發,短短十分鐘,已在樹上發現二三鳥巢,又看見了珠頸斑鳩、紅耳鵯、樹麻雀、原鴿、八哥等雀鳥。Pamela繪畫的導賞路線圖上有一間麵包小店,本來是一群樹麻雀聚居覓食的地方,小店招牌站滿了麻雀,可是展覽開始前,小店卻結業了,人離開,麻雀也離開。原來留意雀鳥,也會更留意社區的變化。城鳥鄰居的另一創辦人Vincent說:「為何我們每次與不同機構合作的觀賞路線都是度身訂做?既因為觀鳥不一定是在郊區發生,同時也想參加者重新認識自己居住的社區。」
繼續漫步,看見了夜鷺、磯鷸、小白鷺、黑領椋鳥,還在銅鑼灣看見非常罕見的仙八色鶇。Pamela說:「每次帶團我都覺得可能會有新的收穫,我們的雀鳥知識就是因為這些新發現以及團友的提問而慢慢積累下來。我很享受不用約人就有一大群人陪我觀鳥的時光,好像在與雀鳥玩捉迷藏,我很喜歡玩遊戲。」
城鳥鄰居將於12月及翌年2月為香港建築雙年展的中環展場辦雀鳥導賞。水源以外,Pamela也非常關心社區裏的反光玻璃建築物,雀鳥常常因集體撞向反光玻璃而死亡。2013年10月至12月,香港大學校園有數十隻鳥懷疑撞窗死亡,2016年12月在旺角大型幕牆建築物旁發現15具雀屍。香港以外,加拿大每年約有4,000萬宗鳥撞事件,而美國的鳥撞更是數以億計。鳥撞事件是否無可避免?到底怎樣的建築物才是對雀鳥友善的建築?
城市裏的雀鳥友善建築
葉頌文(Tony)是邀請城鳥鄰居合作辦導賞團的環保建築師及城市設計師,他認為雀鳥友善建築有四個討論方向,第一是設計對雀鳥無害的玻璃外牆:「全世界有很多鳥撞事件,是因為反光玻璃的反光度太高,倒映出天空或樹木,又或是在高清玻璃後種樹或放置盆栽,這些設計會令雀鳥誤判情況而撞傷。一些美國建築物會在大型玻璃表面加上紫外線塗層或標貼,都是雀鳥可見而人類看不見的,這是其中一種解決方法。」第二是光污染,雀鳥容易被強光吸引而圍着燈光盤旋,忘記原來要飛行的路線,最後乏力而死,又或是因為太專注看着強光而與同類相撞,他以紐約市的911紀念柱光為例,這強光吸引數千雀鳥靠近,翌日卻是遍地鳥屍。「所以建築師選擇外牆燈光時,做到安全照明已很足夠,要避免把燈光打上天空。」第三是在建造時減少對雀鳥的傷害,如香港中文大學在圖書館擴建時,先在施工屋簷的另一邊屋簷擺放了一些吸引小白腰雨燕築巢的裝置,待雨燕全部搬走後,才在牠們原來築巢的位置開展工程。第四是在建築物製造生物多樣性園境或綜式天台,在天台設水源及種植會結果的樹木,以供雀鳥飲食及休息,並避免對植物使用殺蟲劑。
如要建造雀鳥友善建築,Tony認為最難是令發展商和建築物用戶明白城市和自然本應共存,「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關注生態,就會主動做一些對生態友善的事,所以第一步是建立正確認知,知道雀鳥是我們生活裏的鄰居,如果連這認知都沒有,根本談不上保護牠們或給牠們友善的居住環境,第二步才是設計一個人鳥共融的社區。」
上文節錄自第89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2月4日)〈在香港觀鳥〉。
重溫香港觀鳥的故事:
【在香港觀鳥.一】關朗曦:觀鳥者的故事
【在香港觀鳥.二】魚塘:新界西北的候鳥天堂
【在香港觀鳥.三】中國的雀好,香港的雀才會好
【在香港觀鳥.四】市區觀鳥,飛入尋常百姓家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2月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9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