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片】世上沒有免費的水:港人歷年浪費了多少的水?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早前,港大舊生黎照昌建議於船灣淡水湖填平600公頃土地建屋,讓水資源議題再度成為焦點。近年,土地及房屋是社會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但是否代表能夠向水資源的設施開刀?「水塘建屋」屬初步構想,但足以讓我們重新反思早已遺忘的價值—我們視水為什麼?
攝:鍾偉德

我們的生活,早已習慣淅瀝淅瀝的水聲伴隨左右——扭開水龍頭後,一邊刷牙,一邊讓水不停地流,這樣就足以流走每年9.73億立方米淡水。若然水真的如我們所願化為金錢,我們每年則眼白白看着十億元流走。可是,1960年代的制水生活過後,我們不曾着緊過水的價值—在香港,水的存在感十分低。

縱然節約用水是世界趨勢,當全球每日人均用水量為110公升時,我城人們足足用了132公升。可是,低廉的水費並未能反映浪費的代價。是惠及市民還是政策失效?本地水務署除了提議「慳水十公升」外,還有提出針對浪費食水的有效措施嗎?

有人說飲東江水要感恩,但我們離東江80公里以外,對東江水無任何感情也能理解;但身處東江旁的東莞居民呢?他們視東江為嬉水樂園、釣魚勝地,生活在水源旁邊,又會時常「玩水思源」嗎?地理距離看來並非絕對,思考水資源的命題時,我們常常考慮地區、基建、價錢,卻抓不住軸心—水於我們生活的價值。香港有0.01% 的人過着沒有自來水的生活,但有村民卻視水源如自身命脈,奮力保護過百年的泉源;但亦有人每天為水擔驚受怕,有水怕被污染,少水則怕不夠用。當居住在偏遠地區或需求較少的時候,是否等於不需理會?為何水如此基本的生活需要,也要花上十年卻未能成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村人以山水為鄰,從小吃河鮮飲溪水,懂得回饋水源土地;城市人卻扭慣水龍頭,一旦滴水不出便驚慌失措。「飲水思源」教我們不要忘本、懂得感恩,但當中的「源」卻非單純指源頭東江,而是我們如何看待水、看待生活。

上文節錄自第75期周報(2017年8月28日),原文題為《 飲水思源》,現題為編輯重擬。

有關更多東江水的故事,既會刊登於《01周報》,亦會以分集節錄形式上載到《01社區》網頁,敬請留意。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8月2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