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攝影打破偏見 美國人開IG貼非洲人日常:有人跳舞、行天橋
說起非洲,許多人會想起貧窮、戰爭、疾病。但你有沒有想過,那裏也有文青咖啡店,也有時裝表演,有愛砌機械人的孩子,也有和我們一樣喜歡自拍的女生。5年前開始,2個美國人開展了「Everyday Africa」計劃,與非洲各國及外地人一起每天在Instagram放上非洲的日常照片,至今已有逾3900張照片、36萬追蹤者。計劃發起人說:「我們要挑戰那些扭曲我們對世界理解的刻板印象。」
非洲也可喝咖啡、行市集、開派對
早上,象牙海岸的男人在路邊的咖啡店喝着咖啡;下午,多哥揹着孩子的女人在二手衣服市場閒逛着;晚上,開普敦的男女在派對裏跳着舞,笑得開懷。這裏是非洲,那個被認為只有戰爭、貧窮的地方。事實上,非洲共有50多個國家和超過2000種語言。埃塞俄比亞一向被視為貧窮之地,卻原來正漸漸成為紡織業大國;南非開普敦以自然風光聞名;迦納則堪稱非洲最現代化和富庶的國家。
在2012年,美國人Peter DiCampo和Austin Merrill卻是為了幫助這個「戰爭之地」的人而來——他們到了迦納和象牙海岸做義工、找戰爭受害者做訪問。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發現當地不止於悲傷,他們看到有人在沙灘跳舞,有人在周日的湖邊釣魚,有人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準備前往好友的婚禮。
他們開始懷疑:「這(採訪戰爭受害者)只是在建立另一個關於衝突的故事——更多的種族衝突,更加絕望的貧窮,更加殘酷的暴力故事。這與世上已發佈的大部份內容沒太大的分別。我們是否在加強那種人人已有的偏見?這是否我們最需要告訴別人的事?」Austin說。
「當我們拿出手機隨意地拍照,那裏有更多其他事,更多美好的、更像一個完整故事的影像。」Peter說。「有時會有一刻的驚喜:我從來不知道他們也需要修理汽車、他們也很享受午睡、有時街道也需要打掃。」Austin說。
迦納攝影師:改變偏見才可改變際遇
他們決定以攝影打破刻板印象,在Instagram開設帳號,每天上傳象牙海岸的日常,漸漸引來在非洲各國的外地人甚至是當地人加入,包括西非的迦納、東非的贊比亞、東非坦桑尼亞在島嶼的城鎮尚西巴石頭城等,現時逾30個攝影師中,非洲人佔大多數。
其中迦納攝影師Nana Kofi Acquah為女兒拍了張剪影:「我很開心她對自己的頭髮很自豪。經過了多年的侮辱和嘲笑,我能理解許多年輕非洲人不太確定自己是誰。我們接受了西方對美的標準,這很羞恥。當我見到一個美麗的女人因為相信皮膚愈白愈漂亮而漂白她的皮膚,我心碎了。」
他希望以照片告訴別人:「我們不是經常處於戰爭之中,我們不是一直飢餓,獅子不會在每個社區徘徊,不是所有人都是乞丐。」他曾經很氣餒——身為迦納人,常常要向人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薪酬又往往比其他國籍的人低。「如果我們可以改變世界對非洲的看法,這個世界和非洲相處的方式就會改變。」
改變的確漸漸發生。Peter指不少「Everyday Africa」攝影師都曾獲媒體邀約任職或供相——外界終於看到了他們的才藝。此外Peter和Austin還開設了「The African Photojournalism Database」,連結非洲各國的攝影自由工作者和媒體。
頭頂重物照片=深化偏見?
不過「Everyday Africa」沒將反映貧窮的照片排除在外——那也是非洲的其中一面。於是我們仍會看到迦納簡陋的房屋,但裏面有新裝上的燈;也有不少女人頭頂重物的照片,但這類照片卻引來了網民爭議——「有些非洲網民認為這只是在深化非洲貧窮的印象,其他人則認為無視這個景象反而是幫倒忙,因為這等於宣稱只有『西方』才能與『正常』等同。」Peter說。頭頂重物只是當地人的習慣,不一定等於貧窮。他們選擇不過濾任何照片,所有這個計劃的攝影師都能自由登入帳號、發佈照片,讓討論一直發生,他相信這些討論正能改變偏見。
這計劃引來多個地方響應,包括亞洲、澳洲、尼泊爾、拉丁美洲等,他們各自成立「Everyday Asia」、「Everyday Australia」,讓大家認識每個地方的真實面貌。「Everyday Africa」的影響力還不止於網上,他們出版了圖片結集,又在紐約、芝加哥等地辦教育活動,至今接觸了超過2500個學生,教他們何謂刻板印象、媒體運作的方式及攝影技巧等。學生在課程後也開展了自己的「Everyday」計劃,為社區拍下照片。
在香港,許多外地人也認為香港只有高樓大廈、只有商場,我們會不會也可以開展我們的「Everyday Hong Kong」?
Everyday Africa:http://africa.everydayprojects.org
IG:https://www.instagram.com/everyday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