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麻雀館去江湖味求變 VAR捉老千 推深度遊傳承麻雀文化

撰文:吳美松
出版:更新:

「以前啲電影渲染得好嚴重,令人以為麻雀館可能係藏污納垢、龍蛇混雜,其實唔係嗰回事!」不少人對麻雀館的印象,仍聯想到昔日港產片中的江湖大佬、「爛賭二」,污煙瘴氣。現時掌管麻雀館的第三代傳人張家寧,其家族經營的灣仔「香港蔴雀娛樂公司」有逾半世紀歷史,見證過香港紫醉金迷的風光年代。隨着時代變遷,他為了傳承麻雀文化,不欲浪費家族心血,近年矢志求變。

麻雀館除了保留舊有的「抽水」、「戥腳」文化和街坊人情味,全場換上自動化麻雀枱,由「泥地」(舊鐵枱)變為「草地」(新自動枱);以VAR即時翻看錄像「裁判」麻雀枱爭拗;甚至將麻雀館變成打卡景點,與旅行社合辦深度遊,廣邀市民與旅客深入麻雀館核心內圍窺探真面目,力求洗脫江湖味。

香港蔴雀娛樂公司自1969年開業至今已有55年歷史,在灣仔區內搬遷過三次,現時在駱克道落戶。(黃寶瑩攝)

53年歷史麻雀館 第三代傳人2003年「沙士」接手

「香港蔴雀娛樂公司」自1969年開業至今已有55年歷史,在灣仔區內搬遷過3次,現時在駱克道落戶。麻雀館董事及總經理張家寧是第三代傳人,2003年,患癌症的祖母問他有沒有興趣接手麻雀館,當年在海外留學的張家寧連打麻雀也不懂,仍決定回港接手家族生意,肩負起打理麻雀館的責任,他說:「我冇特別考慮,不過我怕做得唔好,怕嘥咗佢嘅心血」。

2003年香港正經歷「沙士」肆虐,整個社會籠罩一片陰霾,死氣沉沉。對剛接手麻雀館的張家寧來說是很大考驗,他憶述:「最辛苦係啱啱撞正沙士,又做得差,自己壓力好大,又驚隔離笑,又驚會嘥心機⋯⋯」他最怕的是祖父母一生的心血敗在其手上。張家寧回憶起小時候會到舖頭流連,麻雀館開門做生意前,他會把麻雀疊起來「砌金字塔」,但沒有人教他打麻雀。直至讀大學時,他才算學識了如何打麻雀,「但當做嘢嘅時候,你要識就要學」。

香港蔴雀娛樂公司董事及總經理張家寧是第三代傳人,2003年回港接手家族生意。(鄭子峰攝)

開張時有太平紳士剪綵 為員工訂造「三件頭」創行業先河

現時麻雀館仍保留了部份由第一間舖開始留下來的物品及舊相,包括張家寧爺爺嫲嫲在麻雀館開張時剪綵的照片,以及舊牌例。不過,張家寧指最可惜的是傳下來的霓虹燈大招牌,原本好端端的掛在舖外,但政府突然指招牌有危險,要求拆除。而張家寧當時找不到保育團體收留,被迫棄掉霓虹招牌,「如果有機構肯收,我一定畀佢」。他又感慨現時已沒有人懂得製作霓虹招牌,為這門手藝失傳而婉惜。

介紹舊照片時,張家寧顯得有點雀躍。他記起爺爺當初決定開麻雀館時,很闊綽地為每個員工度身訂造俗稱「三件頭」的西裝,當時其他麻雀館並沒有對員工的衣裝有規定,所以他爺爺可說是創下了先河。他又說開張當日有太平紳士到場剪彩,十分「威水」。

捱過「沙士」難關 疫情下守住基業 經濟不景幸仍能營業

「創業難,守業更難」,麻雀館經過「沙士」,生意並不算大受影響,但數年後的疫情,就令張家寧曾擔心過會撐不過去。「『沙士』』個時間算短,好快復常,但疫情,點估到佢幾年咁耐」。不過,疫情亦有帶來一點好處,因為封了關,香港人不能出國旅遊,反而多了年輕人來麻雀館娛樂。現時年輕人仍佔了麻雀館3成生意。

終於等到疫情過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生意反而更差。「疫情之後大家個生活模式變咗,以前會玩夜啲,而家早咗瞓」。加上大環境下經濟表現差,普遍市民消費意慾大減,「人有閒錢就會想消費,冇就淨係會買需要嘅嘢」。經濟不景、多了人北上、旅遊,還有移民海外,或多或少令麻雀館生意大減,很多時候都不滿座。張家寧就認為,還可以開門營業,又可以養活一班伙記,已尚算不錯。

與旅行社合作推出麻雀館深度遊 望傳統文化免於失傳

麻雀館在大眾眼中,似乎都帶有一層「江湖」的濾鏡,認為出入麻雀館的人,甚至是職員都會有江湖背景,會在麻雀館聚集、「講數」等。張家寧認為大家只是受到80、90年代的電影情節影響,對麻雀館渲染了不良印象。所以現時同行都有默契,不再借場地予製片公司拍攝江湖電影。

其實裏面啲客同你爸爸媽媽,同三叔公請飲,擺酒,或者你啲親戚結婚,擺滿月嗰啲街坊一樣,根本就係嗰啲人,有幾恐怖啫,一啲都唔恐怖。
香港蔴雀娛樂公司第三代傳人 張家寧

為了令人見識到麻雀館真實一面,同時推廣這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香港蔴雀娛樂公司就與本地旅行社「潤知」合作,今年開始推出「蔴雀館深度遊」活動。張家寧說,文化要有人去推廣,才會有更多人認識,及可以傳承下去,就好像經典桌遊「大富翁」一樣,能夠做到家傳戶曉就是因為一直有推廣。「深度遊」除了接受港人報名,亦接受內地及外國旅客報名,希望令麻雀館文化傳揚得更廣。

為了令人見識到麻雀館真實一面,同時推廣這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香港蔴雀娛樂公司就與本地旅行社「潤知」合作,今年開始推出「蔴雀館深度遊」活動。(黃寶瑩攝)
為了令人見識到麻雀館真實一面,同時推廣這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香港蔴雀娛樂公司就與本地旅行社「潤知」合作,今年開始推出麻雀館深度遊活動。(黃寶瑩攝)
為了令人見識到麻雀館真實一面,同時推廣這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香港蔴雀娛樂公司就與本地旅行社「潤知」合作,今年開始推出麻雀館深度遊活動。(黃寶瑩攝)
+37

在「深度遊」活動中,參加者可以了解到最初港英政府為麻雀館設發牌制時,因為一副麻雀有144隻牌,所以便發出了144個牌照。而當時為免宣傳賭博,牌照命名為「麻雀學校」,後來才改為「麻雀/天九牌照」,並由警務署負責。亦因如此,才會有打輸麻雀是「交學費」的說法。

活動亦介紹了麻雀館的三個職級,包括「後生」,「前枱」及「頭牌」。輝哥在麻雀館擔任「後生」,主要負責為客人做跑腿,「主要幫客買餸呀,交水、電、煤呀」,有時候還要幫客人到銀行提款「再戰」。他說有些客人的要求「都幾刁鑽」,買不同牌子的化妝品已不在話下,他更試過要幫女性客人買一些需要醫生署方的藥。成為「後生」的條件,除了要責任感,輝哥笑說「最緊要有腳骨力」,因為做「後生」需要由開舖就四出張羅。

輝哥在麻雀館擔任「後生」,主要負責為客人做跑腿,「主要幫客買餸呀,交水、電、煤呀」,有時候還要幫客人到銀行提款「再戰」。(鄭子峰攝)
+1

「後生」其實不只做跑腿,還要定期補充舖內飲品等;若客人想飲飲料,如檸檬茶、奶茶等,「後生」都要沖調給客人。以往更需要下廚,烹煮餐點,不過輝哥說現時買外賣已十分方便,加上麻雀館附近有不少餐廳,所以已經不太需要煮食,買外賣選擇更多又更快。

英姐負責的崗位是「前枱」,負責「抽水」,即抽取贏家的5%作佣金,這是麻雀館的收入來源;而當有客人「三缺一」,不齊四人一檯時,「前枱」就會「戥腳」,陪客人打牌。「戥腳」時,不論輸或贏都歸公司負責。如「戥腳」贏得多就會有額外分紅,若手氣不好,輸了數局,便會暫時調離麻雀枱,專心負責「抽水」。

「前枱」,負責「抽水」,即抽取贏家的5%作佣金,這是麻雀館的收入來源;而當有客人「三缺一」,不齊四人一檯時,「前枱」就會「戥腳」,陪客人打牌。(鄭子峰攝)

最後就輪到「頭牌」出場,「頭牌」其實就是經理,負責安排人手,管理麻雀館。禮哥是麻雀館年資最久的經理,更是三朝元老,由張家寧爺爺開業後不久便加入,由「後生」做起一直升為「頭牌」,已有30多年經驗。禮哥及英姐一樣,未入職前從事餐飲業,因為喜歡打麻雀而選擇了入行。

禮哥說,經理除了打點麻雀館的大小事務,當客人有爭拗,或懷疑有人「出千」時,就要擔任裁判角色, 透過閉路電視畫面,去判定客人有沒有打錯牌,食錯糊,甚至「出老千」。(黃寶瑩攝)

禮哥說,經理除了打點麻雀館的大小事務,當客人有爭拗,或懷疑有人「出千」時,就要擔任裁判角色, 透過閉路電視畫面,去判定客人有沒有打錯牌,食錯糊,甚至「出老千」。捉到「老千」時,會按江湖規矩斬手指?禮哥就笑說不會這樣處理,只會跟對方說「出面有人搵你」,讓對方識趣離開,然後永遠禁止再入麻雀館打牌。

他又分享指,現時比較多人打「100/200」牌,數字代表的是贏定食糊,或開槓時可得的金額,以前就教人打「300/600」牌;年輕時就見過有人打「3000/6000」牌之餘,額外再加注,每次「幾萬蚊上落」,不過麻雀館「抽水」所得不會變多。他亦見過有客人輸錢後去當舖典當手錶等財物,再回麻雀枱上復仇。現時就已沒有人會去當舖了,改為要求「後生」代為到銀行提款。

+5

深度遊參加者還可以一嘗在麻雀館內打牌的滋味,以及見識一下麻雀館傳統的拜神儀式,最後更可獲發一張證書。

麻雀館餘67間或會式微?張家寧信時機到會復甦

截至今年3月25日,全港有67間麻雀館,比全盛時大大減少,湊不成一副牌。而隨着Party Room(派對房間)普及,以及手機不時有麻雀遊戲,或多或少分薄了麻雀館的顧客,這個傳統行業會不會步向夕陽?

張家寧就認為麻雀館不會輕易被取代,因為麻雀館隨時可以「開枱」,不用拍牌癮起時約不到人;跟朋友在派對房間打牌會有時間限制,如有人提早離開又無法繼續牌局。至於手機遊戲,張家寧就覺得麻雀除了是娛樂,亦是人們的社交活動之一,有人與人之間臉對臉的互動,才令麻雀更有樂趣。

至於這個行業會不會式微,張家寧覺得每一個行業總有低有高,他就不相信麻雀館會完全式微,但絕對有機會復甦,不過要看時機。

+3

「01心意」與過百慈善團體攜手籌款,讓社區變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層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