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蔡敏志教授承父使命領航聾福會 盼為聽障者謀更多資源及發展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1968年耳鼻喉科國際權威蔡永善醫生GBS, CBE, K.St.J., LLD, JP,聯同一群專業人士及家長創立了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聾福會),為聽障人士謀求福利、權益及保障之餘,更重要是教育健聽的一群,了解及接納聽障人士。56年來,聾福會致力支援聽障人士,同時透過不同的政策倡議,為他們爭取平等權益,推動聾健共融發展的機會。經歷半個多世紀,蔡永善醫生之女、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蔡敏志教授承傳父親使命,出任聾福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憑藉她在藝術界及教育界的成就及經驗,助聽障人士提倡及爭取權益,讓他們發揮潛能,推動聾健共融。

父作先導者 女兒承先啟後

職業性失聰(補償)條例、殘疾歧視條例,這些今時今日理所當然的保障聽覺及聽障人士的法例,原來都與聾福會創辦人蔡永善醫生有著微妙關係。「我父親是耳鼻喉專科醫生,很清楚聽覺的重要性。所以他有使命,就是要令到大眾明白聽障問題是很嚴重,聾人是很需要幫助。」蔡敏志教授憶說。因此,蔡永善醫生當年創辦了聾福會,並與業界努力爭取下,令部分合資格的聽障人士於1980年起,可領取由政府派發之傷殘津貼;同時也因他專業上的聲望與權威,使他成為多個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顧問,向政府倡議立例規定工廠必須執行保護聽覺措施,並給予因工致聾的工人適當賠償。「以前沒有這些法例,所以他跟政府提倡是不是要有法例保障(聽覺),不只是說聾了才算,例如為那些嘈吵環境工作的建築工人,立法保障他們的聽覺。」當時,他亦於聾福會先後設立兩所社交及康樂中心、兩所幼兒中心、購置第一輛流動驗耳車,拓展聽覺服務到不同社區及開辦「約翰賽斯中心聾童家長函授課程」,協助家長教導聽障兒童改善溝通及語言技巧等之餘,更開始了有關的公眾教育。

雖然有了法例上的一定保障,但是蔡教授坦言因聽障人士在外觀上與健聽人士無異,令聽障人士在社會上依然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公眾對聽障人士的了解,或是公共軟硬件上對聽障人士的支援雖然有進步,但是進步得很慢。她認為公眾教育,而且是從小開始教育,才能給予聽障人士更多發展機會。「我爸爸是開始,現在希望自己也能繼承他的使命,延續他的精神。」

聾福會在1976年於西營盤醫院開設第一所多元化服務中心(香港獅子主會聾人服務中心),馮秉芬爵士(左)和蔡永善醫生(中)一同主持開幕儀式。

期望政府能作領頭羊 助文藝界獲得更多軟硬件資助支援聽障需要

為慶祝踏入55周年,聾福會去年10月下旬與本地非牟利劇團「有骨戲」攜手合作,於香港演藝學院舉行了一場「55周年戲劇表演-《四季人生》」,首次將聽障、健聽、傳譯三者匯聚於舞台之上,將數個聽障人士的真人真事改編故事呈現。這次突破固有模式的無障礙演出,使蔡教授留下深刻印象。「聾人和健聽演員其實都可以利用戲劇形式去表達自己一些經歷,故事很有意思。觀眾也有不少聾人,他們都可以無障礙地欣賞。」從事文娛、藝術、教育專業多年的蔡敏志教授,亦希望在藝術界,尤其是演藝學院製作的云云節目中,至少每一項目能夠有一場可以加入手語。又或者一些博物館展覽、藝術節目,可以設定加入懂手語的導賞員等。然而她亦坦言,在人才物力上,尤其對於一些小劇團、小團體都有困難。「很多藝術節目都有贊助,例如藝術節會有贊助學生門票等,但為什麼他們沒有一項是贊助聽障人士或聾人的手語傳譯?」

蔡教授期望政府可以作領頭羊,投放更多資源予支援聽障人士,例如是否可以讓團體申請資金去聘請手語傳譯員,又或者在公營機構的活動及設施上,加入專為聽障人士而設的設施。不止令聽障人士受惠,也能令聾健走向真正共融。

《四季人生》集聽障人士、健聽人士、手語傳譯及舞台劇專業演員等近50位表演者一同完成。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聽障 公眾教育從根源開始

「你知道嗎,我是聾聾地的。」蔡教授指向一邊耳,帶著看不出來吧的表情說,「我不是天生聾的。」因為流感,十多年前使蔡教授一邊耳朵的聽覺受損。其實每個健聽人士,都可能有機會變成聽障,除了因病毒感染,最普遍的就是老化。聾福會有七千多個會員,不全是先天聽障,亦有是因後天原因令聽覺出現問題。多年來聾福會都積極為聽障人士爭取福利及權益,其中就努力向政府爭取資助人工耳蝸定期維修或更換外置言語處理器的高昂費用。「人工耳蝸手術費和保養費都很昂貴。我們去年亦成立『人工耳蝸慈善基金』,支援及幫助有需要的基層人士,以提供術後相關儀器的維修及保養費用。」同時蔡教授亦指出,聽力受損亦有年輕化趨勢,主要是因為慣用耳機聽歌,長期接觸高音量聲音。這個重要的現象及訊息亦很需要有效的傳到年青一代。

除了推廣聾福會的六大服務(包括教育、社會、手語、醫療及復康、社會企業服務、研究及發展),蔡教授再次強調公眾教育非常重要,正如她父親的初衷一樣,要從小教導如何保護聽覺。而對於天生聽障人士的家人亦要給予輔導及教育,以幫助他們得到適當的支援。除此之外,蔡教授也認為健聽人士從小學習手語,亦是聾健共融發展的關鍵。「像法語、中文,手語就是一個語言,是不同的溝通方法。我們都很希望多些健聽人士有興趣去學手語。」蔡教授亦希望《四季人生》能在不同地區再上演,藉此劇鼓勵並教育公眾,尤其是對表演有興趣或有天份的聽障人士或其家人,「教他們不要抹殺自己對這方面的發展機會。」

(資料及部分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