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政府總債項$4400億 人均攤分$5.9萬 加稅增收不夠付利息

撰文:數因斯坦
出版:更新:

新一份預算案出爐,提到政府2024/25年度再發債1,200億元,而未來5個財政年度合計發債更高達6,200億元。這些發債所得會當作「收入」寫入政府賬目中,加上未來5年都有債券到期要償還,引發社會關注,連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發文憂慮會出現「債冚債」情況。
翻查資料,政府現時除了有1,878億元綠債債項,還有約2450億元、未列入財政儲備的「隱藏」債項,當中更包括不少由市民購入的零售債券,到底政府近年要還多少債?市民所持債券又有多少?而新推出的「財政整合計劃」下新增收入,竟遠低於政府1年債券利息支出,以下即看詳細數據。

市民人均「負債」約5.9萬元

據庫務署早新公布,政府截至今年1月底有1,878億元綠債債項、政府債券計劃約2,450億元未償還債項(包括銀債、機構債券等),以及該計劃下約78億港元的另類債券,即合共約4,400億元債項。若由全港750萬人口平均攤分,即市民人均「負債」約5.9萬元。不過在上述債項中,只有綠債會寫入政府綜合賬目中,至於政府債券計劃下的收入均會記入債券基金,而不會計入財政儲備。據預算案所列載,債券基金本年度結餘預計有2,899億元。

新一份預算案出爐,提到政府2024/25年度再發債1,200億元,而未來5個財政年度合計發債更高達6,200億元。(資料圖片)

再比較近5年數據,政府近年發債金額不斷「高築」,當中綠債債項由2019/20年度約77億元,增至2023/24年度(截至2024年1月底)1,878億元,5年間增加23倍;若計及另外兩項,即政府債項5年間整體增逾三倍。

下年度發債收入增至$1200億 佔財政儲備17.5%

社會關注政府發債情況,而數據顯示,過去5年債券收入在財政儲備中所佔比重持續上升,由2019/20年度約0.7%,增至2023/24年度的9.9%。預計在2024/25年度,相關比率會增至17.5%;若撇除1,200億元的發債收入,則下年度財政儲會降至5,651億元,接近15年以來(自2009/10度)新低。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會繼續嚴守財政紀律,預計在2024/25年度至2028/29年度期間,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將介乎約9%至13%,維持於穩健水平,遠低於大部份其他先進經濟體。

「財政整合計劃」增收$31.5億 遠低於債券利息成本

發債遲早都要還,根據中期財政預測,政府未來5個財政年度均有債券到期要償還,合計為3,382億元,並且每年還款額持攀升,由2023/24年度償還8億元,增至2028/29年度的1,079億元。而發債亦涉及利息成本,以2024/25年為例,單計債券基金下的利息支出,1年就高達73.3億元,遠高於預算案「財政整合計劃」下,標準稅率兩級制、累進差餉、商業登記、復徵酒店房租稅合共帶來的31.5億元新收入。

曾俊華周日(3日)發文,憂慮「香港將要借貨度日」,或出現「債冚債」情況,更引用外地經驗指出,為了支付債務利息,加稅費或「陸續有嚟」。陳茂波回應時重申,發債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又預計經營帳戶及綜合帳戶將分別在兩年及三年後恢復收支平衡,故不需要擔心政府出現結構性財赤。

由市民持有的零售債券達$1850億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政府近年加碼發行零售債券,包括今年預算案再推出面向年長市民的銀色債券,規模達500億元。政府至今發行過8批銀債,由第1批發行額30億元,增至第8批550億,即增加逾17倍。翻查紀錄,政府未償還的零售債券,包括銀債、通脹掛鈎債券iBond、零售綠債,估計合共達1,850億元,約佔政府所有債項的四成。

▼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重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