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性房屋8年推7000單位 平均每個成本$40萬 料被簡約公屋取代
住屋問題困擾本港社會多年,政府於2015年推動發展過渡性房屋,以助劏房住戶改善居住環境,至今推出逾7,000個單位,到底當中涉及多少公帑,各區入住情況又是如何?而過渡性房屋未來將逐步由簡約公屋所取代,餘下的過渡性房屋單位將於何時落成、數量有多少?以下一一解答!
近年本港居於適切住所的住戶數目持續上升,由2017年約11.7萬戶增至2021年逾12.7萬戶,5年間升幅達9.3%。當中超過七成住戶居於俗稱「劏房」的分間樓宇單位,其次是臨時建築物(18.6%)、非住宅樓宇(5.5%)等。
新一份立法會《數據透視》回顧近年過渡性房屋項目,指出政府於2015年開始透過不同措施,為發展過渡性房屋提供支援,至2023年4月底,已有7,02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投入服務,涉及公帑撥款約28億元,平均每個單位成本約39.9萬元。其中,涉及於空置土地上搭建臨時構築物和在非住宅樓宇內改建的「支援非政府機構善用空置用地計劃」及「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資助劃」的單位成本較高。
按樓宇類別劃分,現時64%過渡性房屋單位是以組裝合成法興建的新單位,19%位於現有住宅樓宇,另有12%在酒店和賓館內營運,餘下6%由學校等非住宅樓宇改建而成。
入住率方面,在3大資助計劃(關愛基金、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資助使用酒店和賓館房間作為過渡性房屋的先導計劃)下已投入服務的項目中,截至今年2月中的入住比例達76%。當中港島區項目入住率高達100%,而九龍及新界區項目平均入住率分別為92%及69%。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未來5年來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預計類似單位將逐步取代渡性房屋。政府表示將不再接受新建組裝合成過渡性房屋項目的申請,但仍會支持在市區現有住宅或非住宅樓宇內發展過渡性房屋。至於現有正在興建或已啟動前期工程的14,066個單位,全部預計於2024年第3季或之前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