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適應期10.21結束∣一文睇清9類餐具+19款即棄塑膠產品受影響
【走塑 / 膠餐具 / 紙餐具】首階段管制塑膠產品適應期今日(10月21日)完結,環保署周二(10月22日)起開始將對源頭供應層面展開巡查執法,包括首先巡查適應期內仍未合規的店鋪,至於其他商戶如餐飲和酒店業等,環保署亦會就投訴採取行動,在收到投訴後,會作出巡查及調查。
首階段受影響即棄塑膠產品、以及提供和出售途徑包括:禁售及禁止食肆向顧客提供飲管、攪拌棒、叉、刀、匙、碟等膠餐具,以及禁止商戶銷售或免費供應棉花棒、雨傘袋、膠牙籤等即棄塑膠產品,以下即看詳細名單。
即棄膠餐具管制
▼10月21日首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適應期結束▼
管制即棄膠餐具首階段措施包括禁止銷售和禁止食肆向外賣顧客提供發泡膠餐具,以及5類膠餐具(飲管、攪拌棒、叉、刀、匙、碟),以及禁止食肆向堂食顧客提供全部九類即棄膠餐具。到第二階段管制,塑膠餐盒、膠杯和蓋亦不准用作外賣容器,意味塑膠餐具和餐盒在香港全面退場,而當局尚未公布第二階段的實施日期。
即棄塑膠產品管制
其他即棄塑膠產品方面,首階段措施包括禁止銷售和免費供應棉花棒、氣球棒、充氣打氣棒、熒光棒、派對帽、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雨傘袋、食物膠籤、膠牙籤;禁止酒店和賓館免費供應即棄洗漱梳妝用品和在房間內免費供應即棄膠樽裝水;禁止免費供應宣傳用塑膠包裝紙巾、非醫療用透明即棄膠手套;以及禁止製造、銷售和供應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
▼4月22日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產品▼
本地塑膠廢物棄置量及回收情況
立法會去年一份《數據透視》指出,本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廢物量10年間增長逾兩成,其中塑膠廢物增長最快,棄置量勁升38%。近年政府推出多項塑膠減廢及回收再造措施,如塑膠購物袋收費、「入樽機」等,到底成效如何?
立法會《數據透視》分析顯示,各類都市廢物中,塑膠廢物增長最快,2011至2021年日均棄置量由1,694公噸,升至2,331公噸,成為除廚餘以外的第二大都市固體廢物來源。
至於具體比較2021年各類塑膠的廢棄量,以膠袋佔比最高,達36%,其次是膠餐具(10%)及膠樽(9%)。而近年外賣盛行,2021年膠餐具日均棄置量高達225噸,較10年前增加27%。
近年政府推出多項「減塑」 措施,包括在2009年起逐步推行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數據顯示,每逢新措施推出年份,塑膠購物袋棄置量均見下降,但翌年隨即反彈,而在2015年擴展收費零售點其後6年,棄置累計反彈18%。2021年全港棄置塑膠購物袋達45.6億個,相當於人均一年丟棄628個。
政府因此於2022年修改法例,將收費增至最少1元、擴展收費範圍至冷凍食品塑膠購物袋等。其他措施亦包括引入俗稱「入樽機」的塑膠樽回收機等。
至於回收再造成績如何,2018-2021年塑膠廢物回收率介乎7%-11%。此外,以往本港塑膠廢物主要運往內地作循環處理,但由於內地2018年起加強管控塑膠廢物進口,至2021年本地循環再造的比例增加的接近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