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後疫情減派糖 增經常開支應對挑戰 但投入遠低於國際?
2023年《財政預算案》出爐,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去年本港經濟受疫情打擊,政府收入大受影響,加上防疫紓困措施的龐大開支,財政赤字高達1,400億元,高出原來預算逾倍,派糖措施因而大縮水,包括消費券減至派5,000元,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退稅上限降至6,000元。
疫情終於步入尾聲,非恆常的紓困支出減少後,更應持續關注對醫療、教育、社福等長遠公共政策的投放,以應對社會長遠挑戰。到底近年政府間公共經常開支的分布及增幅、對財政影響如何?
隨着疫情告一段落,政府今個財年大減「派糖」,非經常開支預算減少會由2022/23年預算的1190億元,減至693億元。
社會逐步走向復常,但仍要應對人口老化等長期挑戰,預計用於公共政策恆常運行的經常開支將持續增加,財政司長陳茂波指,2023/24年度經常開支將輕微上升3.3%至5602億元,醫療衞生、社會福利和教育三大民生範疇投放仍然龐大,合共達3294億元。
其中衞生經常開支由疫情前2018/19財年約725億元,增至2023/24年的1044億元,累積增44%(註:2022/23年衞生經常開支預算逾1200億元,當中涉及不少列於經常開支下的防疫相關開支)。
預算案亦提到增加多項社會福利開支撥款,如部份低收入照顧者生活津貼恆常化、「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恆常化等,社福開支於2023/24年將升至超過1200億元,較2018/19年累積增長52.2%。至於教育經常開支將增至1040億元,5年間累積增長21.6%。
第五波疫情曝露公共醫療系統負擔過重、醫護人手長期不足的難題。2022/23年度衞生經常開支逾千億元,但比例上僅相當於同年GDP的4.3%,遠少於OECD經合組織成員平均水平9.6%(2021年,各地計算標或有不同)。
面對人口老化等挑戰,社會有聲音要求增加公共開支,但也有人憂慮政府不繼增加開支卻甚少開拓收入來源。預測疫情後公共開支相當於GDP的比例,2023/24年度更會高達26.7%。
疫情下多年錄得赤字,對於如何分析政府的財政狀況,陳茂波就認為不可只聚焦短期表現,而應該看整個經濟周期內的情況;又指出一些基於觀察短期表現而得出的結論,各有其局限,認為用經濟周期而非個別財政年度來衡量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