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單一 金融獨大但職位少 2成打工仔從事低薪服務業難向上流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本港討論產業轉型多年,惟至今仍高度倚賴4大支柱產業,當中金融業更佔近本地生產總值(GDP)近四分一,但就業貢獻度卻不足1成,不少市民只能從事低薪的餐飲、零售服務業,更於疫情期間飽受衝擊。
港府早於2009年提出6大優勢產業,更於2015年成立創新科技局,以推動科技發展及再工業化,但這些優勢產業的「優勢」仍不明顯。究竟本港產業結構有多集中,新興行業近年發展如何?

本港4大支柱產業分別是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商用服務,對GDP貢獻長期達5成左右,以往多年由貿易及物流佔比最多,2019年金融服務取而代之,成為4大行業之首。疫情重創不少行業,旅遊業增加價值近乎「清零」,但無阻金融服務業繼續向上,2020年本港金融服務增加價值再創新高,達5,995億元。

金融佔GDP比重高 就業貢獻度少於1成

與此同時,本港產業日趨集中,金融業GDP佔比亦創新高達23.4%,對經濟舉足輕重。貿易及物流佔比則下跌,由2005年高峰期的29%下跌近十個百分點,至最新的19.8%。問題在於,金融業創造的就業職位不多,2020年金融服務就業人數約27.4萬,佔整體就業僅7.5%。

低薪服務業貢獻近2成就業職位

產業有欠多元,不少市民只能從事零售、餐飲及酒店等基層服務業。以疫情及社會事件前的2018年為例,當年底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共吸納近57萬打工仔,比重接近2成。然而這些職位大部份缺少向上流動機會,且大多低薪、長工時。

例如2021年月薪中位數僅介乎1.35萬至1.6萬元,較全港中位數至少低2,700元,而每周工時中位數介乎47至54小時,亦較多數行業長。此外疫情下這些行業正正最受影響,多次錄得雙位數失業率。

6項優勢行業「優勢」不明顯

港府早於全球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已提出經濟多元化發展,推出6項優勢產業,即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檢測和認證產業、環保產業,惟10多年後優勢產業的「優勢」仍不明顯,2020年合計佔GDP比重仍不足1成,就業職位貢獻度亦僅約14%。

事實上,港府政策對這些產業並非不重視,如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現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推動科技轉化、再工業化等,行業增加價值確實有持續上升,但是對GDP貢獻度至2020年仍只有約1%。至於文化創業產業規模雖稍高於創科,但亦僅佔GDP約4.5%,而現屆政府亦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以推動文化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