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級返工地區」觀塘打工仔大減? 就業北移新界呢區職位急增
疫後復常逾年,本港就業市場恢復情況如何?「01研數所」比較今年3月與2018年同期就業數據,發現多個涉及大量基層勞工職位的行業,就業人數均未回復至疫前水平。各行業之中,進出口貿流及批發就業規模萎縮最明顯,從業人數較2018年大減13萬人或24%。
按地區比較,油尖旺就業人口較疫前大減5.4萬人最多,而被喻為「最地獄」返工地區的觀塘,區內打工仔亦流失近2萬人。另一方面,新界多區就業人數則均見增長。
最新統計顯示,今年5至7月本港就業人口370.9萬人,與2023年年底數字大致持平,但仍較2018年約388.5萬,減少17.6萬人或4.5%。至於失業率則在連跌3年後再度回升,由2023年2.9%微升至今年5至7月3.1%。
比較各行業主類就業規模疫情前後變化,進出口貿易及批發就業人數萎縮最明顯,由2018年3月約53.8萬人,跌至今年3月約48.2萬人,減幅達13萬人或24%。此外,多個涉及大量基層職位的行業,包括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運輸及物流服務、製造業等,就業人數均較疫前減少至少萬人。
另一方面,人類保健和社會工作服務(註:即醫療、住宿護理及其他社工服務)、專業和科學及技術服務、教育、地產、建築地盤(僅包括建築工人,下同)等行業主類,就業人數則較疫前增加。
至於各區就業分布又有何變化?比較18區2018及2024年數據,全港有11區就業人數減少,當中油尖旺較疫前大減5.4萬人或16.1%最多。其次是灣仔區(減少近4萬人)、東區(減少2.6萬人),這兩區內普遍行業就業人口均下跌。此外,因區內就業機構過於集中,而被喻為「最地獄」工作地區的觀塘,打工仔人數亦較疫前減少近2萬人。
進一步分析以上地區的就業結構,當中油尖旺區向來是本港核心商業區及遊客區,區內就業就業人口流失主要集中在進出口貿易及批發、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至於觀塘區內進出口貿易及批發從業人員更是大幅減少近2.7萬人或25.5%,全靠同區內行政及支援服務業、建築地盤新增的就業機會,才能抵銷部份就業跌幅。
另一邊廂,中西區、九龍城區都分別新增逾萬就業人數,兩區的新增職位均由人類保健和社會工作服務業帶動。此外,北部都會區所覆蓋的元朗、屯門、大埔區,就業人數按比例計都有較大增幅,反映就業「北移」趨勢,當中元朗區就業增幅更達13.6%,主要來自建築地盤,以及教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