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處理|愛抱怨背後藏「受害者思維」!附負面情緒6改善法

撰文:李樂瑤
出版:更新:

負面情緒要如何處理?俗語有云:「心態決定境界」,原來思維模式、行為舉動相當影響一個人的氣場,更有可能影響你的未來!不過生活處處充滿挑戰,不論是職場工作、人際關係、愛情上,各方各面都有著小風波、衝擊,當硬性環境條件出現不可抗力,這時就只能調節自己的心態應對,有些人會選擇稍作抱怨、有些人則會認命接受,更有些人相當厲害,風浪只是浮雲,關關難過關關過。

你會如何應對挑戰?這些抱怨說話似曾相識嗎:「為什麼我這麼可憐」、「為什麼這種事情會針對我」、「全都是某某某造成的」、「不是我的錯」,要是的話,你可能已經有著不健康、負面情緒的「受害者思維」了。

「受害者思維」是什麼?

「受害者思維」其實是一種後天人格特質,主要特質是長期充斥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性,甚至有忽視自己的情況,會造成不健康的影響,簡單而言有著「受害者思維」的人,愛將負面事情與自己相互連接,更會試著利用負面事情去尋求他人認同,主要目的並不是尋求求助,而是散發假性負能量以獲得同情、關注,又或者只為逃避自我責任;這些人就算表面上看起來很痛苦,但其實他們根本不覺得痛苦,甚至享受痛苦。

「受害者思維」其實是一種後天人格特質(《認識的妻子》劇照)

解構3大常見「受害者思維」

什麼人會有著「受害者思維」呢?典型擁有「受害者思維」的人源自童年陰影、家庭不幸或意外,這些事宜導致他們很容易使用災難性的思考方式,將自己的現況歸結在過去的不幸遭遇,常處於自卑、自憐自艾當中,形成一種慣性思維。

另外,有些擁有「受害者思維」的人看起來完全不像經歷過什麼,他們可以有著強勢的外表、具有事業野心,但當自己碰上任何傷害或不公平對待,都會下意識將責任歸咎給他人,認為是別人或者客觀環境造成,不時會聽得出他們在批評、不滿他人。

更有一些有著「受害者思維」而不自知的人,很容易一件小事就生氣、憤憤不平,就是因為他們一不如意事就會用上很負面、極端的思考方式。

什麼人會有著「受害者思維」呢?(《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劇照)

怎麼做才能讓自己跳脫「受害者思維」?

有著負面的思考方式,要好好意識並正面解決,不過人總是習慣慣性,想好好改變自己通常都知易行難,好比半杯水的概念:得失在於一念之差。

若果你亦想改變當下,將自己成為更好的模樣,不妨學習來自美國的24歲網紅Liz,她曾經歷過童年虐待創傷、抑鬱症、暴食症等,當她康復後,將自身經歷分享出書,並在Instagram、Youtube上並擁有著相當知名度。一起了解到,到底有那些要訣能夠跳脫「受害者思維」吧。

來自美國的24歲網紅Liz,IG上擁有過百萬的粉絲數量,她主力分享自我成長、健康發展等(IG@Thewizardliz)

跳脫「受害者思維」:1. 意識到自我破壞

大家想要跳脫「受害者思維」前,先要好好理清自己的行為模式與習慣, 認清自己迴避了什麼、有哪些是自我建構的自我破壞,例如為什麼總是外出夜歸?不願意接受幫助?不願意接受他人讚美?有否孤立他人,假設他人與自我對立等。

Liz指自己過往的自我破壞就是自我價值過低,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對待他人時永遠當個「Yes Lady」,那怕心裏千萬個不願意也沒有好好的設立邊界感,令其他人一直令她感到不舒服;後來更令心存惡念,會利用、虐待她的壞人有機可乘。直到Liz意識到她能夠有說不的權力,離開的當刻,她才能夠好好的打破過往的自我破壞。

你不會吸引有毒的人,有毒的人隨處可見,你只是允許、默認有毒的人留下來
Liz
跳脫「受害者思維」:1. 意識到自我破壞(YouTube@Thewizardliz)

跳脫「受害者思維」:2. 被教育的並不是一定正確

當我們意識到自我破壞後,這些行為、想法都可能源自潛而默化,來自某件、某些人所教導、對待的方式。但是,Liz 提醒大家過往發生的、被教育的並不是一定正確
,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往的心態,特別是不健康、不利於發展的,我們不需要走他人經歷過或只作他人希望你做的事,我們可以有所不同。

別人告訴你的想法,只是他們相信基於他們現實的事實,但我們並不需要全盤接受,我們可以從我們的角度看待並持有個人意見
Liz
跳脫「受害者思維」:2. 被教育的並不是一定正確
(YouTube@Thewizardliz)

跳脫「受害者思維」:3. 自我控制

擺脫了過往的習慣後,我們就需要再次學習、吸收新的思維及想法,這個時候的我們就好比一塊海棉,我們會因為周圍的事宜而改變、被塑造。

Liz 分享道,過往的她因為童年創傷而患上暴食症,當她離開原生家庭後,她重新調整自我,將一切放進口裏的食物、營養都會再次考慮,慢慢就擺脫了暴食症。大家可以適時中斷接受的訊息,將負面新聞、令你精疲力竭的事好好放低,這樣才有時間去讓自己有著獨立思考的機會。

跳脫「受害者思維」:3. 自我控制(YouTube@Thewizardliz)

跳脫「受害者思維」:4. 不需要證明自己

「受害者思維」當中最大的要害,就是很容易下意識將責任歸咎給他人,認為是別人的錯,偏偏事實上我們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五湖四海內大家都各有想法,如果我們執意去改正他人、證明自己
只會很累。Liz 分享道讓行動証明一切,不需要談論,結果就是最好的證據。

跳脫「受害者思維」:4. 不需要證明自己
(YouTube@Thewizardliz)

跳脫「受害者思維」:5. 向前推進在於行動 跳出舒適圈

當有了以上的思維,亦需要持之以恒的實踐去打造自己。Liz指不要擔心改變,勇於走他人沒有做的事,我們並不是要創造奇蹟,而是靠著每天點滴的行動,開始了步伐,生活才會改變。開始行動、有著改變的初心動力當然是好事,不過人的惰性、習慣舒適圈會使你不自覺地重捨過去,所以Liz提醒大家紀律比動力更重要,確實定立自己的每週目標,才能夠持續行動。

跳脫「受害者思維」:5. 向前推進在於行動 跳出舒適圈(YouTube@Thewizardliz)

跳脫「受害者思維」:6. 鼓勵自我

生活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總會有著小風波、挫折,磨難起伏更能造就一番新景象。不過當碰上不如意事時,就更能考驗你是不是真的能夠跳脫「受害者思維」,要擺脫負面思維,試試滿足當下、審視自己的行動與步伐,多以正面語句去鼓勵自我,例如:「你做得已經夠好」、「你已經改變了…」等。

跳脫「受害者思維」:6. 鼓勵自我(YouTube@Thewizardliz)

除了正向思維,不如意事亦是一個好的考驗,你能否分辨出過往有毒的關係、事件等,這次你會選擇再次犯錯還是勇敢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