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逝世 | Vivienne Westwood歷數段感情 與他創經典龐克服裝
Vivienne Westwood逝世 | 英國時裝大師Vivienne Westwood女爵士於昨日(29日)在倫敦與世長辭,終年81歲。Vivienne Westwood在1970年代深受龐克文化(Punk)影響,曾言:「我是龐克文化的救世主,哪有一個人能在這種文化中擱下一個評論?」Vivienne Westwood的服裝風格大膽前衞,在時裝界有地位舉足輕重,讓我們來回顧她的一生。
有「西太后」之稱的英國時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於1941年4月8日在英國德比郡廷特威斯爾村莊出生,父親是飛機製造廠店主。她在歌洛瑟文法學校就讀小學,1958年,她一家遷往哈羅居住,她也順理成章地在當地的哈羅藝術學校就讀銀器學。但過了一個學期便退學,原因是「我不知道一個工薪階層的女孩怎麼會有能力在藝術世界中生存。」其後她在工廠裏找了一份工作,並在一間師範學院中進修,成為小學教師。在這段時間中,她開始創作自己的珠寶飾品,並在波托貝洛路開設一小攤檔售賣這些飾品。
1962年,她邂逅了擔任工廠學徒的首任丈夫Derek Westwood。他們在1962年7月21日結婚,婚禮上,她穿上由自己親手設計的婚紗,並在1963年誕下長子Ben Westwood。結婚三年後,二人離異。其後認識成為性手槍龐克搖滾樂隊(The Sex Pistols)經理人的Malcom McLaren),二人遷至克拉珀姆的獨立屋中居住。1971年Malcom開設一家名叫「Let It Rock」精品店後(一般知名於別名「性」(Sex)、「活得太快;死得太早」(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及「Seditionaries」),Vivienne Westwood改為全職售賣屬於她自己的個人品牌衣服。
Vivienne Westwood所設計的衣服均加入了Malcom的主意,創作意念包括:騎車者、崇拜者及妓女等 。在這段時間,Malcom成為了龐克派樂團性手槍的經理人。當時性手槍樂隊經常穿著由二人設計的衣服演出。1967年,Vivienne Westwood為Malcom誕下次子,但兩人並未結婚。1971年,Malcom開設一家商店,Vivienne Westwood開始設計時裝,經常遊歷米蘭和巴黎。1972年和Malcom合資開設「Let it Rock」酒吧,銷售唱片及衣服,帶領起龐克風潮,後來二人分道揚鑣。
Vivienne Westwood設計的「龐克派服裝」包括性虐待服裝,當中元素有:束縛式繫帶、安全扣針、刀片及鎖鏈等飾物,以及誇張的頭髮及妝容,亦引入傳統蘇格蘭設計元素,如:格子布。她的獨特衣服設計、詮釋,將傳統元素與嶄新服裝混合,賦予了16、17世紀的中古衣服全新意義,她在男裝長褲中加入誇張的裁縫線條。
在制服方面,她將四十年代的制服與塞維街(Savile Row)的觸感結合在一起,使其更具功能性,充分展現了其設計天賦。Vivienne Westwood設計的一件紅色的西裝著重強調女性的線條和臀部,並且革命性的把飛鏢放置於女性胸前。她認為自己在1981至1985年的衣服設計為「新浪漫」時期,而1988至1991年間則為「異教年」時期,即由邋遢的龐克設計,逐漸變成模仿上流社會衣服設計。
除此之外,Vivienne Westwood極度注重環保,並熱衷於使用可持續發展的材料來設計衣服。當他們為維珍航空(Virgin Atlantic Airways)設計制服時, 盡量在每個設計環節都使用回收或可回收的材料,以支持可持續發展。這無疑是巨大的挑戰,但亦是其敢於創新、足智多謀的表現。
2018年,記錄Vivienne Westwood一生的紀錄片《Vivienne Westwood: Punk, Icon, Activist》上映。不過Vivienne Westwood的團隊則在社交平台中發帖,表示其對紀錄片大為失望,直指「這是一個恥辱」,譴責導演Lorna Tucker沒有遵守承諾。在跟隨她數年拍攝期間,紀錄片原本的概念是刻劃出Vivienne Westwood對反建制的追求,結果這些重點時刻在紀錄片中出現甚至不到5分鐘,批評電影由大部分時裝片段組成,而這些片段皆可在網上觀看,並表示這部電影是平庸的,而西太后及其丈夫 Andreas Kronthaler卻不是,Vivienne Westwood的長子亦於紀錄片公開後直斥對電影大失所望。
不過Vivienne Westwood對時裝界的貢獻是無容置疑的,其部分作品獲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博物館亦形容她是時裝界真正的革命力量。Vivienne Westwood更獲英國皇室頒授勳章,並在2006年獲封為女爵士。Vivienne Westwood的逝世讓人大感惋惜,英國文化大臣唐納蘭亦在社交網站悼念,形容是傷感的一日,不過其影響力相信會流傳至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