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癖】因潔癖從沒跟丈夫親咀 乾淨比親密重要

撰文:張碧尤
出版:更新:

潔癖,正式學名為「潔癖強迫症」,屬於強迫症(Obsessvie 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OCD)的病症之一。不少人誤以為患上潔癖之人,只是比一般人更頻密地洗手或著重整潔,外人似乎難以理解,到底他們身處的環境有多不衛生?不過從患者阿清(化名)的經驗中,其實潔癖的情況已經滲入了生活上的每個範疇。

家庭、事業、愛情、健康、財富,是每個人窮盡一生追求的目標,但對她來說,「乾淨」二字卻凌駕於這些範疇之上。她的手袋內,永遠總見到消毒紙巾和消毒噴霧的蹤跡。走到街上時,垃圾桶是她永遠碰不得的東西,口袋的垃圾,她習慣找到乾淨的洗手間時才掉棄,因為掉棄後可以順道洗手。而「洗手」,乎合大眾對「潔癖」患者的認知,亦是她每天必做的事情。

(iStock)

她的潔癖情況,大概要追溯到小學時代,由一次頭蝨風波開始。「當時覺得頭蝨是由細菌傳染或者不乾淨而引起,雖然之後家人有替我處理問題,但我也覺得頭蝨是很髒的東西,之後我便開始追求乾淨,亦再沒有跟小學同學有親密接觸,因為我擔心他們會有頭蝨傳染我。」她自覺自己污穢;擔心別人污穢;更擔心身邊的物件污穢,如是者,心理上的隔閡便漸漸形成。

她向記者數數手指,估計現時每天大約洗手20次,曾經試過因為洗手過於頻密,而感染真菌,追求衛生反而招來細菌。而她也知道,重點並不在雙手有多骯髒,而是她「覺得」有多骯髒。「我知道我有心理病的潔癖,例如平日我穿上鞋子後,便要馬上洗手,除非那雙鞋子沒有配上鞋帶,總之我一碰到鞋子便要洗手。逛街時碰過店舖的貨品,我也要馬上洗手。如非迫不得已,我坐巴士或地鐵時,永遠不會用上扶手。有時在外上洗手間,我習慣用紙巾按廁所沖水按鈕、水龍頭,再用紙巾包裹門柄,有時旁人的表情反應猶如看見怪物一樣,」她笑著回應。

旁人的反應,她亦沒有太在乎,旁人對衛生的標準,亦不適用於她身上,因為她更在乎的是自身「乾淨」。她更與記者分享,她不時會突然在街上大叫,只因下雨天時,她懼怕別人走過她身邊,地面的污水會反彈到她身上。有時遇上冷氣機的水滴,同樣會惹來反感,所以她習慣回家後馬上洗澡,而且每天換衫、清洗衣服,就算是牛仔褲都堅持每天洗乾淨。別人或者會覺得她在小題大做,但她卻堅守個人原則,所以多年來,她一直沒有求醫,「我知道這是心理病,但我又覺得我是沒錯的,沙士爆發時,政府的宣傳廣告也是如此呼籲,即使用紙巾也有機會傳染,我只是一早洞悉先機,因為事實證明,特別現時流感高峰期,大家打完噴嚏又沒有洗手,然後觸碰公眾地方,真的很容易傳播細菌。」

(iStock)

「潔癖」二字,猶如一個保護罩,除了將她和細菌分隔開外,更令她與家人、朋友保持一定距離。她介意身邊的朋友或陌生人靠得太近,或者突然熱情地挽她手臂,也不習慣與小朋友擁抱或者作任何親暱的動作,總覺得渾身不對勁。所以小朋友出生以來,她無法親自替他更換尿片,心理上對細菌和排泄物的厭惡,掩蓋了與小孩親近的慾望。甚至她與先生相處時,「細菌」是他們的第三者,只要他一旦觸碰到她的禁區:腳部和面部,她便會馬上要求對方洗手。無論眼前是一個陌生人,還是相處二十多年的丈夫,她也同樣生怕細菌會傳播到自己身上。

「其實多年來,我們從來沒有試過share同一杯飲料,共用同一枝飲管,甚至沒有接吻過。即使在行房的過程中,我們是洗過澡後才開始,他可以親吻我的身體,因為我可以事後清洗乾淨,但如果他親吻我的嘴唇,我總會吞口水,無法事後徹底沖乾淨口腔。」對於這種超出一般人認知的相處方式,他們沒有因此而吵架,最多在朋友面前嫌棄,女方曾經嫌棄丈夫飲過的飲料,而爭執幾句,畢竟這種相處方式是二人之間的共識。

多年來,朋友、家人形容她為小題大作、麻煩,但她卻自覺有道理,更悠然自得,只因大家對「衛生」的標準不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