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Apps陷阱】網上交友安全守則︰約會前先向朋友交代地點時間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名26歲墨西哥籍女生Emmanuel Delani Valdez Bocanegra借Tinder約會陌生男子,最後卻因拒絕進行性愛而慘遭毒手。但社交程式大行其道,在尋覓關係之際,怎樣才能確保自身安全?
近四、五年來,開始流行使用Tinder(社交應用程式),助人突破現實生活圈子的限制。只要登記帳戶,上載相片,填寫個人資料,驗證Facebook,瀏覽人頭相片,就能挑選約會對像,原理跟網上交友如出一轍。箇中分別,僅在於社交程式帳戶能對應個別用戶Facebook,方便用家查證對方個人資料,但卻不能完全保障安全。
因此,以下4個安全功夫要做足,避過致命的網上約會。
1. 核對對方背景 資訊是否名符其實?
縱使Tinder跟其他社交應用程式一樣,附設篩選器協助挑選對像,但卻未能篩走虛假帳戶資訊,讓人輕易成功隱瞞真實個人資料。所以在發展關係前,就應預先了解對方個人背境,查看Facebook以外的網上資料:包括Instagram及LinkedIn等等。如此同時,若要查看對像有否「借用」他人相片時,就可使用Google Image搜尋同類相片的功能,核對相片出處,查明身份。
在清楚掌握對像的來歷和意圖前,避免個人電話號碼、住址及私密影像等等資料,免得留下把柄,讓心懷不軌的人有機可乘。
2. 先約見後發展 別被感情沖昏頭腦
不管對發展關係有多熱切的渴求,別在初相識階段就沖昏頭腦。先約見,後發展,才是安全又穩妥的發展模式。為什麼?因為單憑文字、相片或語音交流,資訊都經過重重過濾,令人摸不著對方真實的感情狀況、意圖和動機,容易被人蒙在鼓裡,錯付感情之餘,又浪費時間,錯失尋覓姻緣的良機。
因此,在雙方同意深化關係前,就應該及早安排約會,於公眾場合見面,攜同好友作伴,跳出社交程式的限制,親身了解對象,觀察他在現實中待人接物的態度、個性、習慣或生活模式,從而判斷對方是否「對辦」,再去考量會否繼續推演關係。於往後的約會,亦可以事先跟朋友交待約會時間、日期和地點,說明會在指定時間內跟朋友報平安,保障個人安全。
3. 留意對方有否身懷惡習 相信直覺
回顧近年來的「桃色」慘案,犯案人士皆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身懷惡習,例如吸毒、酗酒或長期被受嚴重情緒問題困擾,犯案時通常神智不清,尋歡不果,引發「桃色」悲劇。而涉及金錢詐騙的案件之中,犯人大多利用受害者的感情,同時掌握受害者個人資料,不斷鼓詐勒索。
故此,在傳閱私人相片或透露個人資料前,就應多花時間審視對像,從而衡量對方是否值得信任。若然在相識階段,發現對方擁有以上惡習,或不時談及金錢利益的話,就應盡快淡出關係,中斷聯絡。
4. 適時應變 安全至上
應付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就要學懂危機處理技巧,以防萬一。簡單來說,避免與初相識的對像共處一室,只選擇人多的公眾場合約會,就能輕易避過「桃色」危機。
但若然在無人之處被侵犯,大聲呼叫可能無助尋求協助,更可能會觸動侵犯者的神經,刺激他作進一步威脅或侵犯。故此,面對以上情況,便要觀察侵犯者的情緒和反應,隨機應變,盡快找機會逃脫。
(資料來源:One How to、Entice Me和 Daily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