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品始祖】埃及人塗毒唇膏?凡士林塗睫毛?由50年代看妝品演變

撰文:林芷欣
出版:更新:

這兩年混色粉餅異常流行,以為是美容界的新產品?有沒有想過,其實六十年前已經流行混色粉餅,外貌跟現在的大同小異?最近YouTube廣為流傳的一條受歡迎短片,便揭示1958年英國人是如何調配粉餅。影片中,一位來自倫敦的淑女坐在化妝品櫃台前,看著調配師將粉藍、粉綠及粉紅色的碎粉混為一體,為她個人化訂製碎粉,經過被旁白形容為「Chemical art」的奇妙過程,以兩噸重量瞬間壓成粉餅,是五十年代末期的美容新科技。影片來自British Pathé頻道,前身是百代新聞社(Pathé News),自1896年起製作不同類型的新聞短片,雖然新聞社於1970年已停止製作電影新聞短片,但2002年公司受贊助將全部影片數位化,並於2014年起上載至網站及YouTube頻道,不少生活趣味的歷史短片,皆可在此頻道尋寶。

看過早期的粉餅製作過程與英國第一個beauty farm,還是不夠過癮?原來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化妝品才開始在市場普及?你有沒有想過今天使用的美容產品,最初的設計意念又是如何產生?

是藥劑師,又是調香師,Pierre-François-Pascal Guerlain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巴黎的地位舉足輕重。(guerlain.com)

第一支可換芯唇膏

唇膏歷史可說是最難追尋,但當中又以古埃及人最早將它發揚光大。因為要在強烈的陽光及沙漠風暴下保護雙唇,同時又以唇膏辨別眾人階級,因此只有奴隸才不會每日使用唇膏。最初他們使用海草、碘及溴甘露醇這三種物質造唇膏,可惜這樣的組合劇毒非常,於是他們改從甲蟲和螞蟻身上提煉出紅色,那種紅正是埃及妖后常用的紅色。經歷千百年,唇膏一直放盒子,或粉狀,直至有人想到,可以加上蜜蠟,唇膏才成為現在的模樣。

第一支可換芯的管筒式唇膏「Ne m’ oubliez pas」,跟今天的子彈唇膏其實相差不遠。(guerlain.com)

1828年,藥劑師Pierre-François-Pascal Guerlain在巴黎,創立由香水及香醋起家的嬌蘭Guerlain,為歐洲各國的女皇及皇室人員調香,但他在現代化妝品界更重要的影響,是1870年他設計了首支管筒式子彈形唇膏「Ne m’ oubliez pas」,成為歷史上首支可換芯唇膏,以絹紙包裝出售。在此之前,唇膏大多在家自行調色應用,因而被視為第一支商售唇膏。

Lydia O’leary因胎記缺憾,轉化成動力創立品牌Covermark,宣傳照攝於1936年。(cosmeticsandskin.com)

第一支粉底液

雖然早於19世紀末,嬌蘭已推出美白產品「Blanc de Perles 珍珠妍白潤膚霜」,以及掩藏戰爭留疤的「Crème Camphréa 遮瑕暗瘡膏」,但粉底一直只是劇場演員或電影明星的用品,且以白為主。直至二十年代,美國紐約的一位年輕女子Lydia O’leary,因為面上有一大片胎記,即使以絕佳成績畢業亦無法求得一份百貨公司工作。一次在花園畫畫的經驗啟發了她,要改錯塗上另一種顏料即可,因此開展了具瑕疵能力的粉底液調配工作,得到化學家朋友的協助,於1928年成立Covermark並於1932年為其粉底註冊。

圖左:1931年最原裝版本的Covermark粉底及掃。(cosmeticsandskin.com);圖右:早期的Maybelline宣傳海圾報。(glamourdaze.com)
Maybel加上Vaseline,便變成大家今天非常熟悉的品牌Maybelline。(http://glamourdaze.com/)

第一款睫毛膏

相對於其他化妝產品,Maybelline睫毛膏故事,來得更耳熟能詳。1913年,芝加哥19歲化學家Thomas Williams的姐姐Maybel愛上了一位男士,為了能令心儀對象留下美好印象,她用凡士林塗在眼睫毛及眉毛,Thomas想到加入碳粉或會令睫毛及眉毛更戲劇性變大,最終在1915年,Maybel成功嫁得有情郎,而Thomas則以姐姐的名字Maybel建立化妝品品牌Maybelline。

 

20、30年代,多個品牌相繼推出睫毛膏。圖中便是Lashlux於1921年推出cream狀睫毛膏的宣傳海報。(cosmeticsandskin.com)

第一支防水睫毛膏

同樣是1913年,法國化學家及調香師Eugène Rimmel亦研發出第一支不含毒素的睫毛膏,但產品並未完美亦不夠穩定,常常教人塗得一榻糊塗,但同樣風靡整個歐洲,因此而今rimmel一字亦泛指睫毛膏(mascara)。但令睫毛膏真正流行起來,便不得不提Helena Rubinstein。這位被譽為20世紀最有錢的女人,同時亦於1939年研發出第一支防水睫毛膏,當時於紐約的國際博覽會中,以一場水中芭蕾表演中發佈,展現氣派。透過以30到50年代的電影女星作鋪天蓋地的宣傳,令睫毛膏成為不同階層必不可缺的化妝品。

為更了解女性的輪廓與面部特徵,Max Factor設計了這個「Beauty Calibrator」來鑽研。(maxfactor-international.com)

第一次出現「化妝(make-up)」一詞

當我們將化妝步驟歸納成「make-up」這字,有沒有想過,它的出現,還未夠100年。上世10、20年代,是荷里活的黃金時代,來自俄羅斯的Max Factor於1914年移民美國,並開始為電影明星化妝。1916年他製作眼影及眉筆推出市場,是第一次有人將這些屬於大銀幕的化妝品平民化出售。四年後,他推出一套完整化妝商品,並名命為「make-up」,亦被視為現代化妝商品的一個重要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