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緒病又如何? 5個貼士讓你走出陰霾 再展親密關係

撰文:伍進權
出版:更新:
患上「情緒病」只是調整情緒的其中過程,學識收拾心情,調節心態,才是應對負面情緒,再次建立長期關係,享受生活的最佳方法。(Getty Images)

你試過長期情緒低落或患過情緒病嗎?其實患上情緒病沒有什麼大不了,而且走出陰霾過後,更能活得精彩。為什麼?

因為從香港心理衛生會定義:當人的情緒、思想或行為出現暫時或長期障礙,影響社交和人際關係時,才算得上是患上「情緒病」。

根據個人及耳聞的例子,多數所謂的精神病或抑鬱症人多帶有情感傷痛,導致思想和情緒未能協調,才會長期妨礙日常社交生活及工作。所以,將情緒病描述為「經歷情感傷痛、情緒持續低落或是長期未能調適心情」可能更加貼切。

但連踏出房門也沒有力氣的時候,又怎樣與人接觸,建立一段健康的感情關係呢?擁有一段健康關係,先從調整心情,走出負面情緒開始。

1. 覺察個人情緒 承認情緒低落

"據統計處2014年第62號專題報告書顯示,香港當時約有147,300人患上情緒病,普遍率為2.1%;而每100人就有2個人患上精神病;女性患者較男性多。"(Getty Images)

許多患過抑鬱症、焦慮症或是其他情緒病的人,都如有過相類似的經歷:慢慢失去生活熱誠、經常疲倦、睡眠習慣癲倒、情緒起伏變大、時哭時笑、抗拒與人接觸及交流、選擇逃避日常生活等等,一下爆發,情緒低落至底。尋閱相關資訊或求診過後,才會發現自己患上心理疾病。

故此,患上情緒病時,最重要的是覺察個人情緒,明白情緒低落只是過程,主動尋求改變,才會有所轉機。

在情緒低落時,有人會建議跟朋友傾訴,也有人會建議聽從醫生建議;但最好的方法,還是先為自己預留時間及私人空間,暫停工作、社交生活或者感情關係,方便調整心情,處理情緒,才開始尋求專業協助。

2. 尋根究底 續步改變生活方式

改變舊有的生活模式,遠離負面的人事和經歷,投入自己所愛,才是走出情緒困擾的重要契機。(Getty Images)

尋根究底,找出引起負面情緒的源頭最為重要。求診的時候,治療師或心理輔導師多數會先了解患者日常生活習慣、想法及過去的經歷,尋求病因。

不論是生活壓力過大、無法釋懷過往創傷、長期抑壓不滿、甚至乎對自我要求過高、對前路感到迷茫種種,皆會令負面情緒潛移默化,積累心底,觸發情緒病。因此,治療師或輔導師的工作,就是尋找引起負面情緒的源頭,讓患者提出解決方法,走出情緒困擾。

走出情緒病,生活方式通常需要經歷重大改變。箇中的原因,不外乎捨棄舊有的生活模式,離開引起負面情緒的人事,才能展開新生活。打個譬如說:長期活於別人期望之下,造成心理壓力;那麼從事個人志向,投入自己所愛,方可提升心情,重新感受生活的熱誠,擁抱不同可能。

3. 坦承面對傷害 釋懷傷痛 捨棄執見

要捨棄感情執見,跟對方訴說以往經驗,了解雙方的情感需要,有所準備,才能按部就班,建立一套全新感情方案。(Getty Images)

親密關係令情緒病人非常緊張。因為二人關係充滿變數,對欠缺安全感的人,接受關係變化算是難上加難。因為過往的感情傷痛,會加強人的戒心,令人每當接觸新對像,舊日畫面就在腦海不停浮現,警戒自己,避免重蹈覆轍,妨礙自己建立親密的感情連繫。

在這個階段,先要放下對關係的成見,釋懷傷痛,重新認識「關係」的不同面貌,接受多樣化的交流模式。為什麼?簡單來說,人總是習慣沿用舊有的經驗,來衡量未來,為自己設立重重防護機制,避免再受傷害。

因此,談戀愛時也容易帶有成見,束縛雙方,將以往的痛苦延續下去。所以,捨棄感情執見,跟對方訴說以往的生活經驗(包括傷痛),說明雙方的情感需要,讓對方有所準備,按部就班,重新建立一套感情方案,享受親密關係的樂趣。

4. 快樂為上 學會說「不」的能力

以純粹的快樂為準則,衡量眼前種種,明辨目前狀況,方可作出明智的生活抉擇,遠離傷害和不滿,帶來快樂。(Getty Images)

愛自己,不等於要變成自我中心,更不是成為「世界中心」的理由。患過情緒病的人多數比較敏感,容易被大眾認為毫不起眼的人事勾起負面情緒。愛自己的言下之意,是要學會追尋和享受快樂。快樂,從而變成衡量生活方式的準則。

每當投入一段關係時,不妨問問自己:「現在快樂嗎?怎樣才會快樂?要如何改變才會快樂呢?」明白目前有何選擇,學會享受現在之餘,亦不忘斷捨離,選擇讓自己感到幸福的,才能建立長遠而舒心的親密關係。

5. 不停溝通 吸收更多人生經驗和想法

別將日常的煩惱羞之於口。多跟樂觀積極的人相處,吸收豐富的人生經驗,獲得啟發,有助打好心理基礎,應對未來的生活難題。(Getty Images)

其實抑鬱症康復者比比皆是。當走出負面情緒漩渦,打開心扉,與人閒談之間,才會發現大家都有相類似的經驗。溝通是讓人學習不同經驗,學會應對未來的重要渠道。患有情緒病,並不代表可以隨便發放負能量;相反,學習樂觀積極的人,參考他們的生活態度,才能時時啟發轉變,調節心態。

故此,不論是病患者抑或是康復者,大可在適當的時候暢談生活碎事,一聽眾人意見,抒發感情之餘,又能學習不同應對手法,突破牛角尖,扭轉消極態度,為經營關係取經,打好心理基礎。

縱觀抑鬱症/心理病/精神病患者的康復經驗,他們能走出陰霾,重新生活,建立親密關係的契機,是學會擁抱無限可能性的同時,亦能學會捨離,選擇叫自己稱心寫意的生活方式。所以,情緒低落只是過程。調整心情,放下對關係或生活的成見,享受轉變,才是最佳的處世態度。

(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及美國心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