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執屋因為你是雜物盲? 分析4大難以實行斷捨離的心理原因
前些日子,因為近藤麻理惠所提出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使得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透過斷捨離物慾或是整理舊物開始,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雖然乍聽之下,好像有點不可置信,不過其實並非毫無根據,而是攸關心理感受的攻防戰,原理在於透過完成日常小事,會讓人們產生滿足的成就感,進而擁有力量去實踐更巨大的計畫。
不過「整理」這兩字雖然聽來容易,但實際要執行卻總是困難重重。你一定曾有過類似的經驗,當好不容易騰出一個空檔決定要來整理時,卻又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不但會陷入「可能還用得到」丟與不丟的掙扎,還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被舊物勾起回憶,全部拿出來回味一番後,又再度捨不得地放回原位。
在《這樣開始也不錯,擺脫束縛的一年》(Outer Order,Inner Calm)這本書就提出了幾個有趣的理論,來說明為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整理」為什麼是件難事。
▼▼▼按圖放大,看哪幾個有趣的理論,下文有更詳盡解釋!▼▼▼
1.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一個經濟學的名詞,意思是當某一樣東西變成自己的所屬物時,會變得格外珍惜,簡單來說可以用「敝帚自珍」這個成語來形容。特別是他人贈送的禮物,礙於人情,我們經常不捨得將之丟棄,櫃子裡就這樣多了一個相框、兩個音樂盒、三只馬克杯。
想要避免這種效應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收禮、獲得免費贈品時,先問問自己:「我到底需要這個嗎?我真的喜歡它嗎?」如果猶豫了一下,那可能代表你不一定真的需要這項物品,就算現在拿了,日後也很有可能塞在櫃子底層,變成雜物中的一員。
2. 陳年效應
陳年效應也是個有趣的行為,經常發生在無意識的作為之中,好似放越久、越值錢、越無法割捨。原因在人類是有情感的動物,一旦我們對於某項物品產生了感情,想要丟棄它就更加困難,如某次比賽冠軍得到的獎品,就算用不到,也會覺得有意義而「收藏」在家中,一晃眼就是十年,儘管過程中也曾想過要處理掉,但最後還是暫且留著,下次再說。
或許這些東西曾在你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如今已不復以往,我們可以選擇好好和它道別,替它們安放到更適合的地方。假使照片、書信、畫作你真的捨不得丟,也可以將它們掃描存放在電腦中,透過不同的方式永久保存下來。
3. 雜物盲
還有一種「雜物盲」指的是,一個人從不認為自己的物品是雜物,總是覺得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會派上用場,而不斷購入補給品,以確保庫存的充足。對於這類的「雜物盲」來說,是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囤積行為,因此經常會困惑,為什麼別人老是覺得自己的用品過多?
事實上身處在便利生活的我們,根本無需擔心東西不夠用,如果你是屬於雜物盲,請時刻提醒自己,「有需要的時候再買,反正到時還是買得到」。有些人可能會反駁,這次的活動是破天荒的優惠價,理當多囤貨一些比較划算,不過難道下次就不會再特價了嗎?說不定下次的價格還更破盤也說不定!真的無需急於一時,大量採購。
4. 犒賞的代價
很多人習慣在情緒低落時,使用物質上的需求來犒賞自己,但仔細回想在每回吃完高卡路里的甜食、盡情喝酒狂歡或大肆購買昂貴的奢侈品後,撇除當下所帶來的短暫滿足,隨之而來的通常都是更多的罪惡感與悔恨。
就像是我們經常興致一來就購買食譜、運動器材、生活小物,這些物品在購買的那刻擁有美好的許諾,但大部分的時候,隨著熱度結束,這些又全都淪為有罪惡感的雜物了。所以說如果不想要活在這種後悔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衝動型購物,一旦買了,就一定要維持毅力好好使用!
在《這樣開始也不錯,擺脫束縛的一年》這本書當中描寫了許多生活化的情境,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試著一點一滴改變,當開始建立內在的秩序時,會發現想要成就一件大事似乎也沒有那麼困難了。
世界上很多煩憂的問題,我們可能不能直接幫上忙,但整理自己的生活,只需要花費一點心力就能辦到。
【本文獲《女子學》授權轉載。《女子學》致力成為亞洲最大女子知識平台。以自我「培力」和創造「改變」為宗旨,用最真實溫暖的筆觸,為時代中的柔性力道賦予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