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空便不知所措、非把時間表塞滿不可?怕悶可能患「空閒恐懼」
有一種感覺,我們都不陌生,就是無所事事,浪費時間,卻又隨即沉醉在罪疚感之中。感覺竟有如張愛玲說偷情:「可是振保的快樂更快樂,因為不應該。」
但原來,那內疚純粹多餘。空閒有用,無所事事有用,只要你懂真正享受。
一空閒,就無法選擇自己應該做甚麼嗎?
我們都忙碌,只要一有時候停下來,回到房間面對四壁,總幻想要怎樣優雅又有效率地花掉這樣的一個晚上。結果?攤在床上滑手機,不知又養了幾吋肥肉,然後抱着內疚與期許入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雖然,這樣的事並不「instagrammable」,但原來這並不是孤單的心事。西班牙心理學家Rafael Santandreu為了這現象創詞「ociofobia」(翻譯:leisurephobia/空閒恐懼)-即人不懂如何享受空閒,過於專注在工作或其他活動來逃避一些他們不想面對的問題。
一個人空閒的時候會做甚麼,是最能看到他是如何自處、及如何看待自己。專屬自己的時間,理應是完全放鬆的時間,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無關別人與工作。可是,我們不知不覺讓社會給予自己太多的目標:外表要亮麗、勤努工作,先死後已、身上不許有半兩贅肉、還得在工作以外發展興趣⋯⋯於是,空閒時間,也填滿了一堆目標,卻不知哪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但是,要是此時此刻,攤在沙發上滑電話就是令你最快樂的事?要是此時此刻,比起運動的安多酚,你更想坐在PS4前做個「宅女」呢?要是此時此刻,你真的不想打理頭髮皮膚,作個懶女人呢?要是你天天都有如此掙扎,害怕空閒,又怕太悶,定要把時間表塞滿,會不會或是不懂面對自己?
【點圖即看】你有「leisurephobia(空閒恐懼)」嗎?
「悶」不一定苦 別為討厭的事忙碌
心理學家Rafael Santandreu就認為我們要學習接受「悶」。即使一整天甚麼也不做,也沒有甚麼大不了,有時甚至是必需。那當然,不是天天無所事事,而是忙裏要偷閒。
他更提出,其實最好的比例,就是1小時工作,23小時休閒,而他所謂的休閒,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休閒」比「正事」成功的人比比皆是。村上春村寫的是「廚房小說」,在開酒吧後的空閒中書寫。
無所事事不是罪過,在做享受的事情,哪怕只是滑電話,誰人如此狹隘斷定那就是浪費呢?
資料來源:Exploringyourmind, metr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