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女生專訪】因比較而自卑:別人稱讚我,會質疑自己不值得

撰文:陳婷楓
出版:更新:

人是社交動物。當要與人及世界相處,就自然會被他人及社會所影響。簡單來說,要與他人相處,甚或被人喜歡,就一定要學會運用特定語言、在不同的地方做特定的舉動、講特定的說話,否則就是失禮,過於突兀的行徑更會惹人討厭。這都是人難以避免的--不斷適應世界,適應多了,把一切該做的都純熟做好,就成為了一個成熟的人。
但多出來的情感該如何放置?情緒真的可以一直壓抑直到消失嗎?
那天我約了一位抑鬱症康復者及一位臨床心理學家見面。她們卻一直強調:香港人,請學會照顧自己的內心!
攝影:吳鍾坤

攝影:吳鍾坤

延伸閱讀:【衛蘭專訪】K歌天后卻躲不過冷嘲熱諷:仍然每日與情緒Battle​

一副童顏的朱古力,皮膚黑黑,眼神堅定,毫不懼怕與人對望及對話。如果不是她大方承認,絕不會想到她與抑鬱症抗衡了七年半之久。她與許多女生一樣,自小認為自己不夠好,自信心不足。到唸high dip時,因為要追趕那條升上大學的分數線,壓力爆煲,身體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如對身邊所有事冷感、無心機、整天睡在家中哭。

可是,當時的她不想浪費之前一直努力的功夫,因此就算明知道自己「出事」,也選擇了不去處理,迫自己捱過一個又一個presentation、一個又一個考試。

直到身邊有朋友要求朱古力陪自己看醫生,又勸她要好好處理情緒後,朱古力才真正正視自己早已受傷的情感。

攝影:吳鍾坤

不夠漂亮、不夠白、不夠高、不夠瘦、眼睛不夠大、鼻子不夠高、嘴巴不夠小、皮膚不夠好、毛太長太濃密、牙齒長歪了、腰不幼、腿太粗、屁股太大、屁股太塌、胸太小、成績不夠好、家底不夠好、揹的袋子不夠貴、人工不夠高、男朋友找得不夠帥、男朋友沒有錢、三十歲前嫁不出去、嫁出去了又不生小孩、小孩長得不可愛、小孩不夠乖......

要數的話,女子一生可以被人講不夠好的地方著實太多。而我們儘管慢慢長大後了解不要把別人的話放心上(當別人的話是耳邊風很可能又會被人說太冷漠、沒有反思能力),可是聽到別人講自己,多多少少也會覺得好煩,自我認同感不夠高的人更有可能因為別人的批評而崩潰。

延伸閱讀:【成長說明書】25+才明白再不是小孩:家人求相處,別執著相知!

攝影:吳鍾坤
別人讚賞我時,口裡說謝謝,心底卻質疑自己不值得被稱讚。

由非常在意社會標準及他人的目光,到參與社區組織《說書人》,站出來致力為曾經患上精神病的人去污名,朱古力這七年半走來當然毫不輕鬆:「一直走來都是跌跌撞撞,到現在也常常會懷疑自己。可能別人讚賞我時,口裡說謝謝,心底卻質疑自己不值得被稱讚。康復過程沒有一刀切,是一個過程。當我接觸到更多的人及事,發現人並非必然有方向感,也並非必然有能力去完成某件事。或許我外表不夠瘦、不夠白、不夠高、甚至有濕疹,但我學會欣賞自己。我學會了原諒自己,並且學會放開自己去接納別人的讚美。」

攝影:吳鍾坤

「愛自己」是近年最常聽到的話之一。可是,我常常覺得講很容易,如何實踐才是學問所在。尤其是活在香港,從小就被標準餵養,不敢答錯、不敢講多,就連所謂的批判性思考也只准在框架內批判,問太多就是標奇立異、好搶風頭、擾亂秩序。如何才可以在香港找到空間「做自己」呢?又如何真正踏踏實實愛自己呢?

朱古力回想起一次她看(心理)輔導的經歷:「當時該名輔導很想我完成某個練習。起初我認為他是一位專業人士,一定可以幫到我,可是在練習過程中我感到很不舒服,身體也開始作出反抗。直到某時刻,他更責罵我,說我不跟隨他的指引。當時我呆了,然後我認為我要對他坦言我的看法及決定。雖然我與該名輔導的關係最終決裂,但我也欣賞自己會為自己作出一個選擇之餘,而且不怕與一位看似地位比我高、權力比我大的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欣賞自己這一份勇敢」。

延伸閱讀:【成長說明書】人生「唔用腦」時間最可貴,適時「退步」最快樂?

攝影:吳鍾坤
「就好像感冒一樣,平常不覺自己有事,最後蘊釀成大病,一發不可收拾」

一直在訪問中默默聆聽的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Amanda)這時開口:「要發現到自己不舒服非常重要!」她指香港人抗壓力奇高,常常為了完成手頭上的工作,忽視了自己的情緒,結果「就好像感冒一樣,平常不覺自己有事,最後蘊釀成大病,一發不可收拾」。因此,她提醒大家要多加留意自己,不舒服就坦言不舒服,痛也不要緊。

「一定要學會照顧自己!一定要花時間去聆聽身體,因為身體是讓我們了解自己情緒及思想的窗口,身心扣連。也要學會相信自己當刻的感覺,因為真的只有你自己清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才是那個可以為自己作出正確選擇的人!然後這份對情緒的認知,也會讓你更清楚甚麼人的意見幫到你」。

攝影:吳鍾坤
+1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被關心,都需要被愛」

可是,說到底,其實最重要的是擴大光譜,讓社會打開更多空間,接納多元的存在。Amanda以學童自殺為例,正正是社會對成功的標準太單一,迫得連純真的小朋友也要參與競賽,未學會如何「做一個人」,卻先學習如何滿足社會的主流標準。而如果社會可以欣賞到更多不同的美,絕對可以讓大家都活得更輕鬆,也更快樂。

如今Amanda和中大心理學系教授Winnie成立了《說書人》,致力在社區推廣精神健康,盼望藉故事消除歧視、標籤和誤解:「在社會未改變之前,先提醒大家要留意情緒,也不要懼怕情緒,假如情況嚴重就要求助。而《說書人》希望打破stereotype,讓大家了解就算是精神病患者也一樣是人。」

或許就如朱古力所講:「其實每個人都需要被關心,都需要被愛」。而只有愛,社會才會變得更好。

攝影:吳鍾坤

延伸閱讀:

【女生看書】與強暴自己的人共同生活:是報復,還是現實太殘酷?

【彭秀慧】台上旅程伴女生成長:我最大的優點是不怕死!

【周秀娜專訪.夢想】性感也要有尊嚴:只能說累,不能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