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張愛玲與母親愛恨糾纏一生,死前:「唯一想說話的人是母親」

撰文:陳婷楓
出版:更新:

佛諾依德說女生都戀父,母親則是潛意識中的情敵。這是很男性角度的想法。
女生看母親,大多抱持千萬種難以說清的情感,愛恨交纏--我們恨母親所有不好聽的評語,也恨母親沒有為自己爭取更好的人生。可這些恨的背後,卻是基於女性對於女性的理解,以及無限的不忍。
說到底,我們其實無法真正恨母親。

「她是最不怨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強。事實是只有她母親與之雍給她受過罪。那時候想死給她母親看:『你這才知道吧?』對於之雍,自殺的念頭也在那裡,不過沒讓它露面,因為自己也知道太笨了。之雍能說服自己相信隨便甚麼。她死了他自有一番解釋,認為 『也很好』,就一團和氣起來。」--《小團圓》,張愛玲
張愛玲(圖片來源:pinterest)

每個人在孩童時期都在父母的身上觀察世界,才女張愛玲也是,而且她的母親更是對她影響深遠,讓她十來歲已經可以以早熟的目光看透人情與社會。

她的母親黃素瓊出身於清朝封建社會。因為出身富貴,她要跟隨習俗紮腳,也要像其他女人一樣在深閏中靜待媒人來說親。不久後,她就被安排嫁予一位貴族之後。與很多盲婚啞嫁一樣,黃素瓊與丈夫之間沒有愛,只存在夫妻之間應有的責任與義務。

黃素瓊(圖片來源:pinterest)

但時代沒有讓她如此了結終身。1919年,宣揚打破傳統的五四運動翻轉了整個中國,她也因此有機會逃離中國傳統女性的宿命。剛烈的她丟下當時只有4歲的張愛玲以及張愛玲那個只有3歲的弟弟,和姑姑張茂淵一起到歐洲遊學去。

她在外國大開眼界--去亞爾卑斯山滑雪、學會了說英語、結識了一個外籍男朋友、學會了油畫和做雕塑。學到不同的思想文化以後,她再也不能忍受那位沒有感情的丈夫,也不想再忍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於是她回到中國後就與張愛玲的生父離婚,搬去跟姑姑張茂淵一起住。

延伸閱讀:【成長說明書】25+才明白再不是小孩:家人求相處,別執著相知!

黃素瓊(圖片來源:pinterest)

在這段時期,張愛玲其實甚少看見黃素瓊,只能憑藉記憶與母親寄給她的玩具想念她。不過,對於早年的張愛玲而言,母親始終是那個她想要成為的人。張愛玲與所有女生一樣,我們自出娘胎,到出社會遇見不同女子前,女生大多只從母親身上參考生為女子的人生脈絡,也在不知不覺間模仿了母親的個性與習慣。

在她母親跟她父親離婚時,她「替她母親慶幸,也知道於自己不利,但是不能只顧自己」。因此她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讓她打下成為才女的基礎。可是,她也是從黃素瓊身上學會了自私自利--黃素瓊一方面在原生家庭中深受男女不平等的影響,深怕女兒走上與自己一樣的路;另一方面因為自己賺的錢不多,相當艱難才可以完成付清張愛玲的學費,所以她對張愛玲相當苛刻,更曾對她說:「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話,那就不必讀書了,用學費來裝扮自己。要繼續讀書,就沒有餘錢兼顧到衣裝上。」

張愛玲(圖片來源:pinterest)

愛恨交纏,這就是女子對母親的感覺。我們渴望得到母愛,又怕被母親過份箝制;怨恨母親沒有好好為自己打算,就算難受也只是默默忍受。我們也不明白為何每次買衫,母親都要在旁「加把口」,批評買的衣服不耐穿、質地不夠好、剪裁不適合自己;每次去食飯都要在旁叫自己別吃過量;在每次流淚時不來疼自己,反而指責自己遇到困難只懂哭哭啼啼。甚至對每個帶回家的男朋友都指指點點,嫌三嫌四。

母親就是那個不時以冷酷的語氣刺激自己最脆弱的人,而我們往往無力反擊,因為許多時候她都說得對。但少女時的我們就是拒絕成為像母親一般的女子,甚至曾發誓不要成為猶如母親一樣的女子。

張愛玲曾在《流言》中寫:「我母親是個清高的人,有錢的時候固然絕口不提錢,即至後來為錢逼迫得很厲害時也還把錢看得很輕。這種一塵不染的態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對面去。因此,一學會了『拜金主義』這名詞,我就堅持我是拜金主義者。」

延伸閱讀:大肚總理Jacinda Ardern被質疑工作能力:完全不能接受生育歧視!

張愛玲(圖片來源:pinterest)

可是在長大後,我們才明白除非自己成為了一個大人物,否則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其實都大同小異。而母親的忍,不過是因為她已經到了某個年紀,明白人生不可能一直都依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當中包含許多未知,也包含許多無可奈何。尤其是有了小孩以後,要顧慮及衡量的東西與少女時期自然不同,思考更是由「自己」變成以「家庭」作單位來衡量。而她的嘮叨,不過是因為由少女走到一位有歷煉的女子的過程中會遇過太多挫敗、犯過太多錯誤、花上太多不應花的錢,她希望子女可以走少一點冤枉路,可以更精明又輕鬆地走過人生。

慢慢歷經人生的洗禮,我們由少女蛻變成為一個要為自己及其他人負責的女子後,也才明白她一路走來的軌跡。

儘管張愛玲表面上恨她的母親,但在她母親死後多年,深居簡出的張愛玲給朋友的書信裡寫:「我現在唯一想說話的人,是我母親」。

延伸閱讀:17歲成世界冠軍,28歲高處摔下-舒拉寶娃:我的人生只是滄海一粟

張愛玲(圖片來源:pinterest)

張愛玲最後在《小團圓》中說:「最終,你走的可能都是同一條路,而她一早知道。因為她是你的母親,你們多少都一樣」。或許每個人的人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循環,如歷史的循環一樣。我們都逐漸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與母親相似的人,語氣相似、反應相似、可能連喜好也相似。

我們都在這位與自己最親密的女子身上學會了愛與體諒。

《小團圓》,張愛玲

延伸閱讀:

【33歲失婚又怎樣?】Scarlett Johansson自強逆襲,愈愛愈勇!

【金像獎2018】走過大半生仍能相愛相親?張艾嘉:遺憾也是一種美

【金像獎2018】張艾嘉寫給女人的情書:女生只能嫁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