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正經搵份工」 非主流刺繡女生:點解全職手作唔係正職?

撰文:陳雅菁
出版:更新:

手作市集的熱潮似乎已經漸漸散去,但潮流歸潮流,總有一群手作人繼續做自己喜愛的事,可能這就是新一代人的獅子山精神。經營刺繡網店「塞竇窿」的Oby說,「我唔知咩係獅子山精神。」她的作品除了環繞九十年代的集體回憶,也滲入對現今藝術、教育和社會價值的見解。各位自認成熟的人,不如擔張凳仔,試試解答這個屁孩的十萬個為什麼。

Oby訪問前已表明自己不善言辭,也許因為藝術便是她表達自己的方法。

老闆Oby不願意上鏡,她身穿藍色背心外套,戴著牛仔童帽,活像在高山放牧的小男孩。她就是自家品牌「塞竇窿」的最佳代言人,品牌的名字充滿本土味,其實那源自與哥哥的童年回憶。「以前同阿哥成日玩到癲,啲大人就會話:『你兩個塞竇窿!』,所以就變成品牌名字。」

兩兄妹也是愛藝術之人,但哥哥是大眾眼中的「模範孝順仔」,設計都走主流路線,現在更當上設計師。對比之下,無論性格還是藝術都走反叛路線的Oby,在親友眼中常被比下去,引發她對社會的種種迷思。

好多香港人嘅心態係自己唔輸得,話就話為佢好,但其實無諗過小朋友。有無得解決?我覺得無。

為什麼香港教育那麼失敗?

她眼中不少成人也以「為你好」為原因,令孩子的生活更辛苦。(Instagram: sucdulone)

Oby喜歡畫畫,所以小時候會上繪畫的興趣班,中學會修藝術科。對比現在要被迫讀奧數、吹大號的孩子,這是何等奢侈的神話。家人給予她大量的自由,讀書求合格,喜歡做的事也可以嘗試。

雖然她是個幸運兒,但同輩的孩子卻不一樣。中學時,她記得表妹一邊溫習一邊哭,在考試時又把內容通通忘掉,情緒幾乎崩潰。看到近年不少學生輕生的新聞,她愈看愈生氣。家長知道鄰家的小孩挺聰明,於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實是一個惡性循環。「好多香港人嘅心態係自己唔輸得,話就話為佢好,但其實無諗過小朋友。有無得解決?我覺得無。」雖然認為家長跟制度也應負責,但她又突然說出體諒的話:「其實教育制度係咁樣,家長自己都好辛苦。」

Oby對社會的關注大多在postcard作品上呈現,當中包括「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Instagram: sucdulone)
Oby當然希望能讓外國的朋友也認識塞竇窿,但暫時只會默默低頭,專心手上的工作。(Instagram: sucdulone)

為什麼海歸的藝術才馨香?

這個城市的教育制度,沒有白紙黑字的規範,但Oby認為藝術發展從來不獲得鼓勵。從小到大,大人都向她搬出Van Gogh的例子,證明從事藝術的,只會在死後才獲得大眾的認識。她覺得政府不重視本地的藝術,只有在外地打出名堂才有出路:「總係要本地藝術家喺第二度出咗名,政府先會叫佢返嚟,話佢好勁要幫佢搞啲嘢(宣傳活動),但根本唔係有心要培育一個人。」曹星如在連贏多場比賽後才獲得政府關注,而藝術的情況更嚴峻。公眾會知道某運動員得了個第三名,但藝術這回事,怎可以用名次來恆量?

老屎忽就行行都有,所以要同佢哋鬥長命,先有機會帶嚟改變。

為什麼還在消費「獅子山精神」?

塞竇窿不少作品都記錄著Oby童年時的美好回憶,但她卻不能理解口號式的「獅子山精神」。(Instagram: sucdulone)

看著社會變化、看著兩代人矛盾增加,Oby這個塞竇窿選擇繼續觀察、繼續思考,也拒絕被同化。七十年代人人掛在口邊的「獅子山精神」,近年又再被炒作,甚至希望延續至今日的香港。她懷疑這個口號在以往被過於美化,亦可能早已被扭曲。面對不景氣的社會,你肯捱,就會贏,這也許是傳說中的獅子山精神。作為年輕一代的Oby表示對這個概念不敢苟同,「點解要捱到死?點解要咁奴性化?我唔知咩係獅子山精神。」

她認為年代已經改變,過往的大道理已經不管用,年青人要往上流,比以往更艱難。「呢家嘅社會唔係我肯捱、我儲錢就會得到想要嘅嘢,我哋好似無上一代咁有希望。」故步自封的人大有人在,Oby不甘心被社會蠶食,所以要不斷自我提醒。「老屎忽就行行都有,所以要同佢哋鬥長命,先有機會帶嚟改變。」

為什麼全職手作人不是正職?

沒有他人規定的上班時間,Oby要學會自律,才能「做好呢份工」。(Instagram: sucdulone)

在中五畢業後,Oby基本上都從事售貨員的工作。在拉糖店受工傷後,她便辭職、休息、做手工。朋友收到小禮物,都鼓勵她把印章和布袋變成生意。除了她以外,中學一起修藝術科的朋友大多從事醫護界,不少人便會擔心Oby,勸她「正經搵份工」。面對這個重複性的問題,她會花時間解釋手作不是興趣,而是她的工作,心底裡也嘀咕:「等到有啲成績,你就會知係唔係一份工。」

正常的打工仔有明確的上班時間,對於缺乏自律性的Oby而言,她需要不斷自我鞭策,心理上更辛苦。刺繡的工作從早做到晚,基本上沒有玩樂的空檔。她坦言現在的收入比全職時少一大截,花錢也不如以往般揮霍。但她看到房間的精品玩具,漸漸醒覺物質並不那麼重要。「我無為做全職手作放棄啲乜,其實有好多嘢我都唔需要,而起碼我呢家嘅生活好開心。」

+1
社會唔俾你純粹因為感覺良好而做一件事,好似做每樣嘢都要有目的。

為什麼推動藝術也滲著商業味?

近月手作市集熱潮似有回落跡象,Oby說:「總有一班人唔理陣水過唔過,都係會默默做自己嘢。」

塞竇窿在2015年第一次參加市集,隨著市集興起,不少人也想藉以賺個快錢。他們只要租個場地,連宣傳也欠奉,賺了錢便會消失。她認為手作市集過於泛濫,有搞手甚至容許賣淘寶貨的單位參與,間接令街外人對手作界失去信心。Oby坦言要當搞手也不容易,儘管真心為手作界出力,業主看你做得有聲有色,便會馬上加租。所以在推動藝術發展上總要加點商業元素,亦令它漸漸變質。「社會唔俾你純粹因為感覺良好而做一件事,好似做每樣嘢都要有目的。」

也許Oby比很多人都幸福,因為她在做自己喜愛的事,但她同時相信大家都擁有這個權利,只是視乎有沒有出發的勇氣。「可能佢哋暗地裡都想,但只係潛而默化自認跳唔出個框框。」但最可悲的是膽怯的人倒過來抨擊勇敢的人,卻不把爭辯的力氣投放在自己身上。

Oby創作的The Eccentric Club系列,向包括Van Gogh、Salvador Dali、Andy Warhol、Frida Kahlo等非主流的Art Freaks致敬。(Instagram: sucdulone)
Oby的刺繡不走可愛風,圖中的作品是《驅魔人》的小女孩。(Instagram: sucdulone)

為什麼蘋果要像蘋果才是好看?

Oby創作的The Eccentric Club,把一位位「不正常」的藝術家刺繡成扣針,她問:「咩先叫正常?刺繡係咪行可愛路線先叫正常?」對她而言,藝術的世界很主觀,只是創作者表達自己的一個方法。

這讓她想到自己的童年創作,她跟哥哥一起畫蘋果,旁邊的畫像跟實物並無差異,但自己的用色則「九唔搭八」。親友都覺得愈接近實物的愈美,不被讚賞的她以為自己很差,日漸變得自卑。她形容自己是家族的blacksheep,幸好把塞竇窿變成目標,讓自己有不斷進化的理由。「我想確定自己無做錯,我會慢慢等成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