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過大海】紙醉金迷以外 藝文葡式小村的散步地圖
這幾年澳門賭博事業發展急促,時不時就聽到又有新賭場酒店開幕,就連來到香港及澳門旅行的美國朋友也不禁慨嘆「這是要變成Vegas的倒模嗎」?但最近有否發覺多了「女神」在一幢藍綠色的歐洲風格建築物前打卡?原來這是澳門旅遊區的發展項目之一,澳門除了五光十色和不夜城的特色外,原來他們的舊區重建項目亦很值得大家參考:新舊共融,重新翻新的歐洲建築和古舊民居其實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在新建成的葡國菜餐館旁邊見到有人在跳中國舞?原來旁邊是社區中心。了解下原來整個區域被劃分成「氹仔舊城區」,也應該是筆者參觀過最不旅遊區的旅遊區。
如果你也像筆者一樣不太喜歡賭博文化,我希望這個遊記也可以讓你改觀對澳門的看法──因為這也是筆者由抗拒澳門慢慢變成喜歡澳門另一面的經歷。
澳門氹仔舊城區是位於氹仔南部一個以「可持續發展遺產」保育計劃的一部分,其實與The Cotai Strip只是一步之隔,在威尼斯人酒店更有自動步行系統直接去到舊城區;雖說是一街之隔,但氣氛及文化卻完全不同。
筆者去的時候是搭的士在官也街下車,一下車就見到熟悉的名字:咀香園、鉅記等手信店、木偶餐廳、小飛象兩家出名的葡國餐廳,這條街感覺比較商業化,也聚集了一大批遊客。但好戲在後頭,除非大家對榴槤雪糕或水蟹粥很有興趣,否則可以直接走過這條街。走到盡頭,會來到Rua Correia da Silva的街道,要認住這條街啊,因為從這點開始可以劃分為兩部分:向右行就會去到一個比較像民居的區域,也是上面提到以「新舊共融」(也有中歐共存的特色)為重建理念的區域;而向前走上樓梯則會到達一些別具澳門特色的景點(也包括女神打卡熱點: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
「擅闖」民居 看藝術
先說Rua Correia da Silva右邊的區域,這也是讓我著迷的地方。感覺像闖進別人的家,卻又名正言順是旅遊區。這個大概橫跨三、四條街的範圍,全部也是三層高的平房,看得出大部分也是民居;但稱得上是旅遊區,當然加入了嶄新元素;充滿民族色彩的Tapas de Portugal葡國餐廳、以葡式住宅為主題的Portugalia Macau海鮮餐廳、充滿希臘風情的King’s Lobster餐廳,最具特色的應是Taipa Village Art Space,也是傳統平房改建,成為小區中一家隱蔽小藝廊,定期更會邀請本地及世界各地藝術家合作,在Art Space舉辦個展。
當初筆者第一次去就適逢澳門藝術家P.I.B.G.的塗鴉個展,除了藝術空間裏擺放了他的展覽,連同Art Sapce附近的外牆都成為了他的塗鴉畫布。而最大的特色,是在她的街邊塗鴉作品旁邊空間亦吸引了其他graffiti創作者在附近進行創作,創意crossover就好像是一種藝術家的無形溝通。
走進小巷 和居民「你眼望我眼」
參觀這個地區最好的方法是漫無目的地到處走,而且每次去都可以試走不同的路線,而且每次都會遇到不同的驚喜。首次去參觀的第一印象當然是歐洲小鎮式的建築群,但最surprised的是閉起雙眼,你會聽到老人家打麻雀的聲音,洗牌、「碰」、「食糊」聲音隱約在後方的小屋傳出,亦吸引不少外國遊客尋找他們的蹤影;而且不論走到哪裏都會聽到貓的聲音。第二次盛夏再到訪這個地方,不少老一輩的原住民家庭更不禁打開家門乘涼,遊客很好奇窺探到底受葡式生活方式影響的中國家庭的生活如何,小屋裏面的伯伯婆婆亦很好奇望着遊客到底在趕什麼,這種互動方式真的好特別。而正當你被一家設計型格的阿根廷咖啡店吸引,旁邊可能會突然見到社區中心的婆婆在大跳中國舞;還在回味翻新後的天主教堂嗎?對面馬路卻是令人着迷的益隆炮竹廠遺址。不同國家都會進行重建或地區保育,而這裡在保留原貌和現代元素兩方面,取得一個對原居民和遊客都很有趣的平衡。
打卡聖地 尋找「女神」踪影
另一邊廂,如果要參觀澳門的歷史建築物,就可以從Rua Correia da Silva對面的樓梯走上去。沿路你會經過看似古老但仍然運作中的幼稚園、「打卡」聖地嘉模會堂(就是各女神都很喜歡的藍綠色建築)、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有個大型蓮花池的嘉模花園、以及《十月初五的月光》的取景地點之一:嘉模聖母教堂。每個景點的距離不是很遠,這個一、兩小時的路程吸引之處除了有別具歷史故事的建築,也讓大家暫時逃離這個商業世界,享受片刻沒有商業成份的樂土。
參考網址:
澳門氹仔舊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