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Tyson Yoshi稱主流與獨立界線未打破:兩邊唔會有太多接觸
闊別兩年,商台舉辦的《拉闊音樂會》將在9月27日於亞洲國際博覽館Arena舉行。除了姜濤、林家謙、柳應廷外,也有一個大部份樂迷感到新鮮的名字:Tyson Yoshi(程浚彥)。
「我記得係阿禮(梁文禮)打畀我嘅,佢喺電話度問我,一開始我以為只係一個好普通嘅Show,然後我聽到個陣容嘅時候就嚇親。吓?我?何德何能呀?嗰陣心入面真係咁諗。」除了驚訝,Tyson直言收到邀請後覺得非常興奮,對他而言,能登上拉闊舞台是種肯定:「老實講,大眾對佢哋三位嘅認識比我多,佢哋經常都喺主流媒體度出現。而我唔單止作為獨立歌手,到依家我都會視自己為地下音樂人,係喺網絡上面嘅人,能夠同佢哋同台係好開心,係一種認可。」
臨近《拉闊》,或許大家會聽著《Growing Up》、《Something》、《Better》等出自Tyson的作品來預習,但對他的背景只是略知一二。在演唱會前夕,Tyson Yoshi除了分享過往港、台兩邊走的工作模式,也談到近年樂迷認為主流與獨立音樂的界線是否逐漸打破,不過他認為當中的成功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可能只係講緊林家謙、許廷鏗同Serrini,可能依家就加埋我,但係香港咁多獨立歌手,依家都係得4個例子,我覺得都係唔夠。」
撰文:劉傳謙
攝影:梁碧玲
髮型:Jim Tse@ Hair Corner
化妝:PuimingT makeup
服裝:Louis Vuitton
場地:The Fleming Hong Kong
親解Tyson Yoshi名字由來
很多人第一時間會問的是,為何會選用Tyson Yoshi作為藝名?他先說最初接觸音樂時已經決定不用真名或英文名Ben來發布歌曲,而選擇Tyson這個名字,原來與在英國讀中學時的經歷有關:「以前喺英國讀書嘅時候,所有校服同運動衫都會繡自己名嘅縮寫(initial)上去,例如我嘅中文名係程浚彥,件衫就會繡『Ben T.Y. Ching』。之後外國人都會問『T.Y.』係咩意思,以為我都會有中間名(middle name),但係如果我同佢哋講係解『浚彥』,一講就要用十幾分鐘講究竟係咩一回事,所以我都懶得去解釋,冇理佢哋,但係佢哋真係好想知『T』代表咩,所以T字頭嘅名基本上已經嗌過晒,嗌過Terrence、Tyler、Tyson,隔一排就會換另一個名嚟叫我。當我返嚟香港做音樂,想改一個私底下玩音樂用嘅名,就用咗Tyson,就係因為佢哋嗌過呢個名。(係嗌得最多?)唔係,Tyson係佢哋嗌過咁多個名之中,我覺得最型嘅。」
不過Tyson認為Y字頭的英文名選擇不多,想了很久也沒有定案,也曾經想過直接用「T.Y.」成為藝名,不過也很快打消這個念頭:「一開始覺得好難有Y字頭開始,而拼落去Tyson度聽落去會順耳嘅名。我確實係諗過就咁齋用『T.Y.』,但係喺串流平台搜尋過,一打『T.Y.』,啲帳戶多到爆,咁即係唔得啦。直至有一日我行街見到有間吉野家,佢英文係Yoshinoya,得喎!但係太長啦,我唔要『noya』,就用Yoshi。」巧合地,「Tyson」和「Yoshi」都是由5個英文字母組成,湊合在一起就變得非常整齊,在設計單曲封面時也方便了不少。
從未想過《Christy》爆紅
談到日前在YouTube點擊次數過千萬的單曲《Christy》,Tyson直言當中沒有太多考量,不過在旁人眼中,背後卻是一個非常甜蜜的企劃。他解釋:「我真係冇諗咁多,純粹係想作一首歌畀女朋友。一開始有呢個念頭嘅時候,我打咗畀MADBOII,同佢講咗成件事,話下個禮拜就係(Christy拍拖周年紀念日),不如呢個禮拜就整好佢,佢應承咗。我記得佢用一、兩日就整好個beat,之後佢就嚟我屋企一齊寫埋佢。(唔驚Christy提早知道咗?)嗰時我哋收得好埋㗎,所以佢知道呢首歌出現,同其他人聽到呢首歌嘅時間係一樣。當我放咗上去YouTube,再畀個連結佢嘅時候,佢先話『嘩!點解會有首咁嘅嘢!』」
與女友關係未受「Long D」考驗
Tyson與Christy拍拖已有4年,他形容二人相處與其他情侶分別不大,不過今年初Tyson要前往台灣公幹5個月,他指事前已經叫Christy要有心理準備:「我用咗半年時間prep佢,嗰陣我都未定幾時走,但係我半年前已經同佢講緊話我想去台灣,香港嘅疫情咁樣,我唔想再喺度等,但係台灣嗰時未有疫情,我覺得可以值得一試去發展。」
維繫一段「Long D」的戀愛要克服時間及地域上的問題,相當困難,不過Tyson坦言自己與Christy沒有這方面的煩惱:「其實喺台灣都係日日Facetime傾計,收工嘅時候冇嘢做就搵佢傾計,每日都whatsapp、傾電話。(有冇出現過感情危機?)真係冇,因為我真係定時定候就會去搵佢,起身搵佢,返到屋企又搵,再唔係嘅話佢都會搵我,佢都知道我啲時間係點。」不過來到香港,二人反而多了爭執。Tyson坦言:「明顯同以前分別大嘅係我變得更加忙,自己都會覺得好攰,而佢成日會覺得我冇足夠嘅時間陪佢。最後都解決到嘅,所以就係好似普通情侶咁,冇乜分別。」
有意轉往台灣發展
在赴台期間,除了參與不少現場演出外,Tyson也未有減慢創作步伐,推出了新歌《In My Dream》。他坦言有意到台灣發展:「因為嗰邊嘅市場好似習慣咗有獨立音樂人,據我所知,無論係有廠牌定係自己發展嘅獨立音樂人,佢哋嘅音樂串流已經超越咗喺大唱片公司喺市場嘅佔有率。當你聽到呢個資訊就會覺得,台灣真係獨立音樂人嘅天堂,所以我就有呢個諗法。語言上,佢哋都幾鍾意我嘅國語作品,所以我覺得係可以試下去發展。」
說到這裏,他也承認有想過長期定居台灣,專注在當地發展音樂事業:「我係已經喺嗰邊租埋屋㗎啦,真係諗住長久喺嗰邊發展。但係一返嚟香港,台灣嗰邊就唔好彩地爆發咗疫情,我返唔到去,咁啱又有拉闊嘅邀請,我覺得個天好似幫我做好咗選擇。但係我冇放棄過呢個念頭,都係想返去台灣發展,直至呢一刻我都好想。」
主流與獨立界線未真正打破
隨著林家謙、Serrini等獨立音樂人開始冒起,加上RubberBand、許廷鏗、謝安琪等都轉以獨立歌手發展,近年樂迷都紛紛討論,主流與獨立音樂的界線是否依然存在。不過,Tyson直言兩者界線仍未見收窄:「其實都係主流做緊主流嘅嘢,獨立做緊獨立嘅嘢,兩邊都係依然唔會有太多接觸,就算係有,都係得零星嘅例子。主流媒體好少會去報道,相對地,獨立音樂人其實都好少會接觸其他聽眾,或者去大眾層面推廣自己嘅音樂,所以呢個問題唔係其中一邊單方面造成,而係兩邊都好習慣繼續用呢個模式。你問我,其實係有拉返埋啲嘅,不過真係好少幅度,都係未夠。」
不過,在網絡世界下,樂迷選擇就變得更加自由,Tyson認為對整個樂壇有益:「因為有網路呢樣嘢,佢哋可以聽多咗好多嘢,Playlist可以有一啲主流,一啲獨立,其實係可以撈埋,只不過可能兩個界別嘅合作或者接觸比較少。我覺得香港聽眾係有轉變,佢哋無論係用串流平台定係YouTube聽歌,都係一粒掣啫,佢哋可以好自由咁搵自己鍾意聽嘅嘢。」他也認為近年在新元素和新力軍衝擊下,有更多聽眾重新重視樂壇:「呢個係一件好事嚟,佢哋會知道,喺網絡世界你就唔會只係同自己地區嘅人比,而係同全世界比。所以當呢啲新嘅元素出現,聽眾就會覺得佢哋做嘅嘢,同歐美音樂人嘅作品都可能有啲相似,於是就可以吸引一啲以往聽開英文歌嘅人重新聽返本地作品,我覺得音樂製作係佔咗好大比重。」下一集專訪,Tyson除了分享對「星級歌迷」姜濤的看法,也與讀者分享自己最近的音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