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唱片舖】張國榮周賣5000陳奕迅年賣500:齋賣廣東碟就玩完

撰文:吳凱欣
出版:更新:

香港音樂產業曾經稱霸亞洲,當年的經典歌手四大天王、張國榮、梅艷芳、許冠傑的作品仍繼續影響着下一代的音樂人,受歡迎程度至今無人能及,即使今日擁有國際市場的韓星亦得靠邊站,銷售成績見真章。香港樂壇傳奇樂隊Beyond主唱黃家駒當年曾說:「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一語劃穿了九十年代至今年的樂壇情況,亦預言了今日廣東碟銷量大跌的主要原因。與兩位已進駐信和近三十年的唱片行老闆訪問前,筆者和大部份人一樣,均認為「樂壇殺手」定是新人實力不足,撐不起香港的主流市場。然而在細談之後,卻發現令到一隻廣東作品在唱片舖的周銷量從數千跌至年銷量500、唱片舖需要搶貨至唱片公司需要寄賣唱片、音樂類型變得單一化的情況,樂迷們其實絕不能置身於事外。
攝影:歐家樂

本着對音樂的熱情 投放全數青春於唱片

阿威在華納唱片認識了幾個志同道同的好朋友,覺得廣東歌做得過,便夾份在信和開了「Sky Music」。(歐家樂攝)

「Sky Music」老闆阿威及「Echo CD Centre」老闆David在1990年前後開業,阿威在畢業後進入華納唱片工作,負責做初模的他認識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同事,從此開始了經營唱片行生涯。聽後筆者感嘆能與知己一起做喜歡的事是幾生修到,阿威笑指:「都唔知鬧過幾多次交,拍過幾多次檯!」但仍語帶珍惜說:「不過已經熟到好真性情,好似家人咁。」

而David初出矛廬的工作與音樂則是八竿子打不着:「一出嚟做嘢做手飾,儲咗本金再出嚟做。」入行時由「o靚仔」做起,同時原偏好外國音樂的David,亦為了開舖多聽廣東歌。二人衝着對音樂的熱情,又有感廣東歌「有得做」,自此便投放了所有青春經營這個小小的音樂天地。

David回憶小時候甚少休閒娛樂,聽收音機聽歌便是他一大嗜好!(歐家樂攝)

全盛時期張國榮《寵愛》小店都賣六千隻 唱片公司仲要「配給」CD? 

入行於九十年代初,正正是香港樂壇最高峰的時期,如果是八、九十後的你,能想像有一張專輯能賣到斷貨、大排長龍、沒有歌迷為歌手做數仍能賣到「三白金」的成績嗎?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IFPIHK)當年的指標,多白金唱片需賣出白金唱片銷量的倍數,白金唱片的銷量為5萬張,三百金即賣出15萬隻專輯。「Beyond隻《二樓後座》真係意料之外,我哋都落咗幾千,但估唔到幾日就消化晒,我哋仲要周圍撲貨!」David記憶猶新的說,既然不愁沒有客人,為何不一次過「入爆佢」?David彷如回到昔日被買CD的客人而擠滿舖頭的時光,興奮的分享仍要「配給」的光景:「order你落幾多都得,但唱片公司未必畀到,嗰陣香港得3至4間唱片廠,好多嘢都做唔切,佢都要分期出貨!」而《二樓後座》得金唱片成績,總銷售達2.5萬張唱片。

而令阿威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張國榮復出大作《寵愛》:「嗰陣一出碟,完全係焦點商品,啲人一入嚟就有目標,買完就走,(首周)賣咗成五、六千隻碟!」筆者聽到這些數字後猶如「未見過大蛇痾尿」,阿威便繼續細說當年:「九十年代當紅歌手每隻碟壽命有成個幾兩個月,第一次返貨可以4、5千,之後每次keep住補50至100隻碟,越補越少咁。」那麼,今天的當紅歌手的銷售額又怎樣呢?

老闆們提到你唱片你買過幾多張?(按圖放大)(資料圖片)
+2
90年代出碟輕鬆賣數十萬隻都不是夢,現在能賣過萬隻碟就是夢!(歐家樂攝)

本地市場萎縮Eason《L.O.V.E》賣503隻 其實新人輩出樂壇絕不單一化

廣東歌的高峰期,唱片舖的收入大約為7成廣東碟,其餘3成為日本、台灣、韓國及歐美的唱片。時而勢易,今天韓國音樂文化成大勢,同時本地音樂市場萎縮,韓國唱片及周邊商品成支撐商店的主要收入來源,佔阿威唱片舖逾半成收入,及David的1/3收入,而廣東碟則只佔另外半成之一及其他1/3收入。「依家同一款碟,一日賣到100隻已經好犀利!」David慨嘆道,即使是香港神檯歌手陳奕迅,去年12月推出的《L.O.V.E》至今賣出503隻,已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好新嘅artist試過1隻都未賣過,仲試過退返上去唱片公司。」更有唱片公司與唱片舖以寄賣形式合作,只為了讓數字不要太難看。

3Sky Music裏有一面牆賣港台唱片,又有兩面牆賣韓國唱片及周邊商品。(歐家樂攝)

或許有人認為市道不景,才是導致唱片難賣的主因,以近年影響民生經濟最嚴重的沙士及「反修例」引致的社會運動為例,兩位老闆的答案可能會癲覆你的想像:「沙士嘅時候,我哋呢行生意好咗!」當年互聯網尚未普及,人們的休閒娛樂離不開聽歌睇戲,為了避免接觸人群增加染病機會,反而讓更多人到唱片舖買碟回家聽歌避世。那麼最近的社會運動呢?David坦言生意額大跌30%:「今個月(10月)冇開7日工,基本上每個禮拜日都開唔到工。」繼續解釋因約2成客人都是遊客:「韓星嚟開演唱會,好多東南亞、大陸啲嚟睇會買返舊嘢,但宜家好多演唱會都取消咗。」筆者追問歌手表態對銷售會否有影響:「譚詠麟高峰期已經過咗,基本上冇再出啲深入民心嘅歌,所以買開都係嗰班fans;而My Little Airport都係keep住個數,冇話特別爆。」終究影響生意的還是外國市場,若單靠廣東碟唱片舖能生存下去嗎?

「單靠賣廣東碟就bye bye咗,一定係已經bye bye咗,保證!」阿威十分堅定的說:「有段時間出得太多偶像,當然有班學生哥好鍾意,但有班鍾意聽歌嘅真係想有啲質素。」真如家駒所說,香港真的沒有樂壇嗎?「以前歌手就係歌手,依家係藝人嚟㗎嘛,電視、電影、唱歌乜嘢都要做!」阿威坦言,其實樂壇並不如樂迷想像般狹隘,新人輩出,如Dusty Bottle、符致逸及AGA等,音樂類型眾多,絕不單一。

廣東歌手出歌不出碟 欠缺播放平台本地音樂難入屋

「都要讚一讚環球唱片,呢間公司真係好難得,幾肯揼錢落去做新人,或者做一啲比較少喺香港發行嘅音樂。雖然就咁望落去應該就係蝕錢嘅,但係佢都肯做,再搵第二間都冇!」阿威指Dusty Bottle雖然走得好前,能夠緊貼世界音樂潮流,但仍被本地樂迷忽略:「除非真係好得好得,佢哋先唔會藐,香港啲人可能會覺得你未夠班,就會聽出面唔聽你!」唱片舖依靠賣碟維生,無奈一張唱片的製作費用太高,即使本地樂壇不景氣,錄音室、樂手的費用從未跌價,平均做一首歌都要價廿萬,所以唱片公司先為歌手發行數位單曲試水溫,避免大蝕,然而亦讓阿威大歎:「以前一個歌手一年都有兩隻廣東、兩隻國語,依家一年都未必有一隻廣東碟。」平均每隻碟能賺10%至20%,以現時廣東歌手的出碟量的確難以讓唱片舖賴以維生。

資訊變得更流通,卻更欠缺平台讓不同類型的音樂入屋,菊梓喬在唱片熱賣歌手亦榜上有名,David指她贏在播放平台:「歌就係要你肯播,聽得多自自然然就會受。大家都估唔到菊梓喬賣到算幾多,因為佢歌迷可以去到老中青,後生都有嚟買。」音樂入屋程度幾乎等於造成經典的主因,當年譚詠麟、張學友、陳百強及王傑都是唱電視劇歌出身。同時,兩位老闆都認為歌手有實力,都要「夠捱得」!方大同初出道時的第一張專輯《Soulboy》在唱片架上乏人問津,後來被發現音樂才華時便被「追」回來;Juno初時也被輕視,亦是一直堅持自己的音樂風格,近年才被樂迷另眼相看。

欠缺平台讓廣東歌入屋,亦是造成唱片難賣的一大原因。(歐家樂攝)

「廣東碟真係越嚟越難做,承傳唔到,斷層又太大。」David直言每月經營支出超過六位數字,但買實體碟的人越來越少,將來亦只會變得更少,加上年輕人並不熱衷於本地樂壇:「新人點努力都好難出到嚟,你有冇聽過獨立歌手出一隻碟賣一層樓嘅故事?出多隻就賣多層。」在本地樂壇不景氣,出一隻碟蝕一隻的市場內,唱片舖又怎樣另覓出路呢?請繼續留意下一篇信和唱片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