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小知識:72年前首屆亞運如何誕生 這些項目別具亞洲特色

撰文:房伊媚
出版:更新:

杭州亞運會9月23日開幕,亞洲運動會(Asian Games)從1951年舉辦首屆至今有72年歷史,成為4年舉辦一次的亞洲最大型體育盛典。它最初是如何誕生?哪些項目極具有亞洲特色?本文介紹有關亞運的小知識。

↓點擊圖輯觀看更多杭州亞運開幕禮的圖片↓

+2

首屆亞運如何誕生?

亞洲運動會前身為遠東運動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提議舉辦首屆亞洲運動會,以通過體育重新連繫被二戰割斷的亞洲各國聯繫,最終促成首屆亞運1951年在印度新德里舉行,有11個國家參加。

首屆亞運會僅有不到500名運動員參賽,如今杭州亞運會的參賽運動員則超過1.2萬人。

卡巴迪:圖為2013年7月3日,女運動員在韓國仁川舉行的亞洲室內暨武術運動會進行卡巴迪比賽。(Getty)

今屆亞運有多盛大?

亞洲運動會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OCA)主辦,有45個亞洲國家或地區參加。在1951年至2018年間,亞洲運動會已舉辦18屆。

今屆亞運設立40個大項、61個分項、481個小項,杭州及5個協辦城市參與舉辦比賽。杭州亞運會有40個項目,比32個運動項目的2024年巴黎奧運會更多。

這次的第19屆亞洲運動會其實原定2022年在中國杭州市舉行,最後因疫情而延期至2023年舉行。

藤球:圖為2016年9月28日,運動員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進行藤球比賽。(Getty)

亞洲特色項目:卡巴迪、藤球

亞洲運動會的比賽項目除包括奧運會的項目外,也包括具亞洲特色的運動。

亞運的特色項目包括卡巴迪(Kabaddi)、龍舟、藤球、板球、壁球、保齡球。

據新華社介紹,卡巴迪起源於亞洲民間,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風靡於西亞、南亞一帶,其比賽規則類似「麻鷹捉雞仔」,一場比賽有兩個隊伍,比賽開始前雙方站在各自半場,攻防次序交替進行。進攻的一方派出一名隊員進入對方半場發動攻擊,同時需不間斷地喊唱「卡巴迪」,若進攻隊員觸碰一名或多名防守隊員並順利返回己方半場,就可得分;若防守方捉住進攻方,防守方得分。

藤球也是先在亞洲部份地區流行再擴展起來的運動,它類似中國民間的踢毽,運動員需運用腳腕、膝關節來同時夾和頂球,不讓球落地。藤球與排球比賽也有些類似,不同的是以腳代手,所以又叫「腳踢的排球」。

杭州亞運會還有電子競技、武術、橋牌、棋類等「非奧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