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國家安全?只是幌子 特朗普「衰多口」被法官質疑禁令動機
「你們不覺得法官的裁決有政治原因嗎?」美國總統特朗普說。
夏威夷聯邦法院叫停「入境禁令2.0」,到底出於什麼原因?翻看判詞,最主要是法官認為特朗普只是名義上為了國家安全,但實際上卻是禁止伊斯蘭教徒入境。
總統特朗普第一次的入境禁令即時生效,而且一刀切不給予寬免,帶來很多混亂。但第二次的入境禁令卻緩衝十天才執行,亦開放綠卡人士入境,好些人相信在法律上它更能站得住腳。
結果?夏威夷聯邦法官沃森(Derrick Watson)還是叫停。特朗普隨即批評裁決越權。
法官認為「國家安全」乃託辭
這位總統一再強調,禁足六國公民是為了國家安全,是為了阻止恐怖份子入境。但問題是法官沃森卻不信納這說法。他認同入稟一方,引用國土安全部的報告指出,一個人的國籍其實不是衡量會否策動恐怖襲擊的指標。他們甚至明言,所謂國家安全之說只是行政命令的「前言」(pretext),換言之只是在裝幌子,掩飾真正要做的事。
至於特朗普的入境禁令為了什麼呢?沃森在判詞中足足花了四份一的篇幅去分析。首先,法官認同在「表面上」禁令沒有明確提及,亦沒有歧視特定宗教。特朗普的代表律師也說,行政命令「適用於六個國家的所有人,不論信仰」,又表示全世界有50個國家都以伊斯蘭教為主,因此推論禁足六國不會是針對伊斯蘭教。
但沃森卻嚴詞批評政府的說法「沒邏輯」。
很明顯,政府的論點沒有邏輯。它說,如果要惡意對待一個群體,就一定要一次過針對他們所有人,這論點根本上就錯誤。
沃森表示,一個做法有沒有效率,不影響它的歧視本意。而事實上,禁令中的六國都有超過九成人口是伊斯蘭教徒,認為特朗普針對伊斯蘭教的說法都不算武斷。
赤裸裸的動機從言論可見
討論了伊斯蘭人口之後,沃森開始討論特朗普的真正動機。這是一個相對高層次的分析,因為一個人的動機是什麼,不易推論。在這部份,沃森大篇幅引用2005年最高法院的《麥克里里案》,反覆說明如何推論特朗普的動機。
他首先指出:「法庭不能無視政策出現的情境。」在英文上,這是一對有趣的字眼:文字(text)與情境(context)。沃森指出,雖然入境禁令在文字上隻字不提伊斯蘭教,但實際情境是,特朗普在競選的時候明言「伊斯蘭教徒討厭我們」,又提及因為要用字小心,所以不會說伊斯蘭教禁令,只會說是「極端審查」。
沃森在判詞中引用麥克里里案中大法官蘇特(David Souter)的提醒,指法院在審視一個政策的動機之時,不能究其隱含思想(veiled psyche)和秘密動機(secret motives)。但沃森隨即指出,特朗普的禁令動機沒有什麼「隱含」或「秘密」之處,相反,他一切都說得明明白白(plainly-worded),甚至他的顧問米勒(Stephen Miller)也表明特朗普的政策方針沒有改變。沃森因此得出結論,特朗普名義上為了國家安全,實際上卻是針對伊斯蘭教徒。
或許有人會認為,以特朗普過去的言論來推斷他現在的動機,於理不合。沃森所以也補充,官員以往的言行不會永遠決定他後來的動機,只是在這宗案件之上,他看不見特朗普真的有改變。法官表示,只要事情在之後起變化,法庭隨時都可以改變裁決。
三月初新禁令公佈的時候,民間組織ACLU已經矢言要司法覆核,認為從特朗普一直以來的言論可見,他的動機是要歧視伊斯蘭教徒。雖然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例如布魯金斯學會的威特斯(Benjamin Wittes)認為:「如果特朗普能夠住嘴,法庭就不會考慮太多大環境,而針對行政紀錄來判斷。」
但夏威夷法院的答案似乎卻是:特朗普「衰多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