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僧人可以結婚?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撰文:釋懷仁
眾所周知,日本僧人是可以結婚生子的,正如早前紅爆的日劇《朝五晚九》所說,日本的寺院是家族世襲的生意,不結婚生子是不行的。這並不是日本僧人才有的特例,在韓國、尼泊爾等地,僧人也一樣可以結婚生子。
若要知道這個「傳統」是如何而來,卻不是很多人了解。日本愛知學院大學教授蓑輪顯量對這個問題頗有研究,在此借教授的研究,與讀者稍作分享。

日本和尚可以合法結婚,已有逾百年歷史。明治維新後,政府正式發布公文,宣布出家者可不受世俗法限制,令不同宗派的僧侶都開始娶妻,並且成為普遍現象,也成為了日本佛教常態。雖然現時還有寺院有「清僧」堅持不娶,但終究已是少數。

實際上,日本僧人娶妻的歷史,遠早於明治維新。早期的日本佛教,已出現「官度」及「私度」兩大僧人群體。私度僧往往過着身為沙彌但娶妻生子的生活,而官度大僧人中也有「即俗放貸,蓄養妻子」的例子。這個傳統令日本佛教出家人與在家人的區別變得非常模糊。內中的原因,包括佛理上的問題、政治原因及寺院實際運作的考慮,可以說是包含了物質、制度、思想三個不同層次。

 

2015年改編自漫畫的日劇《朝五晚九》,內容就是寺廟住持與女主角的愛情故事。(網絡照片)

先說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佛教發展的主軸,在於法會與法理,而非戒律。一般認為,日本的佛教是在548年經由朝鮮的百濟傳入的,而由百濟傳入的佛教,則深受中國南朝講經傳統影響。南朝講經傳統在日本的體現,就是分為六時型、三時型和二時型等的「法會」。平安時期,希望整頓佛教發展的桓武天皇,鼓勵各宗發展護國意識的同時,亦重視法會的發展。僧侶因而以能出席法會為榮,精練論義。結果,日本的佛教在早期已經形成重法會和教理的傳統,貴族對於寺院僧人的期許,也只限於說法的才能和修驗的功力,對於戒律也不那麼重視。

另外,日本佛教有個傳統,就是不太重視修可以減少色欲的不淨觀。稍曾涉足佛理的朋友都知道,佛教認為眾生沉溺業海,而最難斷絕的莫過於色欲。淫欲也往往令人難捨塵世,色魔之障不但會令我們為禍,更有礙我們醒悟。不淨觀法,本是協助世人走出迷津,直歸覺悟的捷徑,以求杜絕一切痛苦、過患的根源。但日本僧人卻不以修不淨觀為重要功課,在思想上也是有利他們可以結婚娶子的一個根源。當然,日本也是有僧人重視不淨觀的,這就是他們當中還有「清僧」的其中一個關鍵。

 

日本僧侶可娶妻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治維新以前,妻兒還能住在廟裡。(網絡圖片)
日本僧人結婚圖。(網絡照片)

再來是制度問題。平安中期以後,日本朝廷主要由源家和藤原氏執政,其中只有藤原北家系統的近衛家、鷹司家、九條家、二條家、一條家等五攝家才有機會登極為攝政、關白,其餘貴族基本上難以上流,不少貴族子弟選擇進寺院。從11世紀開始,一條院、大乘院等著名院家陸續成立。這些貴族雖然進入寺院社會,但仍想保有子嗣,寺院中的其他僧侶也默許這種做法。這些貴族本人一般住在寺院房舍,而妻子則住在寺院四周。久而久之,法脈圖中也出現「真弟」、「真弟子」等稱呼,以標示血緣上的親子關係——也就是寺院內出現子承父業。

物質層面上,則是非常實務的考慮,就是要做到完成工作常務——這也是與制度有關。江戶幕府在寬平十二年下令做成「寺請證文」,寺院成為保證居民身份的機關,僧侶成為幕府的基層官員。寺請制度下,僧侶主要任務是舉行葬禮,這需要至少一到兩名僧侶。為確保寺務暢順運作,僧侶開始娶妻參與寺務,生子以作為寺院繼承人。社會關注的是寺務問題,至於僧侶如何達成則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

這些歷史與現實的原因綜合起來,就造成了今日異於中國傳統認知上的日本佛教徒。但中國僧人又是否真的「守身如玉」?這個問題當另文再議。

 

日本和尚圖。(網絡圖片)
本文為來稿,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如欲投稿歡迎電郵至history@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