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最怕「爛Grade」? 研究指「關鍵15分鐘」有助由B+升A級
學生忙於備戰考試時,總渴求走捷徑考好成績,避免「爛Grade」(成績強差人意)。
外國大學最近發表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考試前進行15分鐘自我評估,包括目標考取成績及如何備戰,對比沒有相關準備的學生,成績較佳,提升平均近三分一個成績等級,相等於由B+變成A級。
外國推崇其中一套學習方法名為metacognition(後設認知或稱元認知),通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訂出監督及評估制度,有助他們的表現。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Patricia Chen則留意到,學生總會不理解為何要用學習資源,甚至不曉計劃溫習技巧。她擔心長此下去,就有損學生潛在學習能力。
要將「元認知」教學法發揮得最好,她認為,當中要設計出策略性的問題,就連家長都可以應用。她帶領研究人員進行實驗,向一組大學生(A組)提供各種思考問題,包括自我評估溫習的方法。至於另一組學生(B組)則只知道考試日期,沒有進行自我評估。
結果發現,一些想考好成績而又知道如何備戰的學生,表現比沒有接受評估的學生佳,平均提升近三分一個成績等級(例如B+成績與A級之別)。而一些接受過兩次評估的學生,亦較只接受一次評估的人表現佳。A組的人在應試前,壓力亦能有效降低。
Patricia表示,他們進行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讓學生有目標地學習,選擇及善用學習資源達到其目標。她又指,過去有充分證據顯示元認知是學習的關鍵,但問題是如何用此法教導學生,並令他們能堅持下去。她們展示的方法相當簡單,不論學生、老師,甚至家長都可以應用。
實驗分兩組學生進行 其中一組人須列出溫習方法
在學生測驗前約7至10天,一組學生接受15分鐘的評估,當中會問及目標成績、該等成績的重要性及可能性。此外,學生要列出他們預計的考試題目及15個可應用的教學資源,例如課堂筆記、考試練習題、課本閱讀篇章、老師辦公時間、同學討論及補習,並要寫明各項資源的用法及為何要使用,從而整理出有效的學習計劃。至於另一組學生則只會收到考試日期的通知。
不過,研究沒有區分學生的成績差異,亦沒有數字反映研究對象的不同目標成績,研究對象及結果包含不同種族、學習表現、性別、階層的學生。
元認知方法無須分毫 家長都可應用
Educational Endowment Foundation(EEF)一直研究學習法的機構,元認知是由他們研究及印證,對於成績差或年老的學生,效果最好。在實驗中,12至13歲的學生能透過評估自己的作業,改善作文能力。學生來自23間英國小學,被分成兩組,研究人員向一組學生提供指引,包括如何監控、計劃及評估自己的敘事作文。他們知道何為出色的作文及批評自己的文章。
EEF高級項目經理Emily Yeomans表示,除了依賴老師,他們懂得自我規劃,例如寫作能力。Patricia又指,元認知適用於任何人,亦不需動用分毫。她建議家長可向子女提出具體查問,例如「你覺得還有甚麼學習方法可以令你做得更好」、「看看別人在用甚麼方法,你覺得你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