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拉鏈面世百周年 成為叛逆、性自由的符號
它低調沉默,卻老是常出現,我們還不自覺地每天遇見。
現代的拉鏈設計,原來不知不覺已面世百年。而看似簡單的拉鏈,在1917年前其實亦經歷了數十年的演化,才成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拉鏈雛形。
拉動拉鏈已是現代人的自然反射動作。(網上圖片)
拉鏈前身於19世紀誕生
作為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裝置,看似簡單的拉鏈其實經歷了數十年的演化,才成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拉鏈。當美國人Elias Howe在1851年推出拉鏈的雛形「自動連續服裝鎖扣」(Automatic, Continuous Clothing Closure)時,仍因生鏽、容易鬆脫、不便於使用及成本昂貴等原因未能普及,而當時裝有拉鏈的褲子零售價比普通褲足足貴上一倍。亦反映了一條順滑的拉鏈,其鏈齒其實需要高精度的製作技術方可製作出來。
拉鏈易於拉開及鎖實,成為性自由的符號。
1893年 - 首次將拉鏈裝上鞋履
時至1893年,另一名美國發明家Whitcomb Judson首次將拉鏈的概念套用在鞋上,他設計了一款稱為「鞋子扣鎖」(Clasp Locker or Unlocker for Shoes)裝置,能以一枚引子解開或連接金屬掛勾和金屬環。據當時的專利申請書所示,除了鞋履,Judson還計劃將該款扣鎖套用在腰封、手套、郵差袋等物。由於當時在美國申請專利不需提交專利樣品。故當時Judson是取得專利後,才製作出扣鎖的樣品參加芝加哥世界貿易展,吸引少數衣服供應商的注意。惟扣鎖表現不穩定,仍容易在打開時崩開,故亦未能普及。
1917年拉鏈終於有得拉
而現代沿用的拉鏈設計,則要到20年後的1913年由通用扣件公司(Universal Fastener Company)總設計師、瑞典裔美國工程師Gideon Sundback推出。Sundback參考了Judson留下的設計加以改進,並命名為「無鉤扣件裝置」(hookless fastening devise)。
Sundback改進的部份,包括添加滑塊(即拉鏈中間引導鏈齒咬合或分開的部件)使其可以通過滑動扣上鏈齒、增加鏈齒密度(從每英寸4個增加到約10個,1英寸約為2.54厘米) 並在兩排相對的鏈齒中及在每個鏈齒上增加了凹口和凸位。設計被稱為"可分離的扣件"(separable fastener),於1917年獲得專利。
而拉鏈的英文名稱「Zipper」則是來自一間名為B F Goodrich Company的公司提出的,該公司將Sundbock的拉鏈用於他們生產的鞋履上。而B F Goodrich Company老闆很喜歡拉拉鏈時發出的響聲,便以擬聲法將其命名為「Zipper」並將該名稱一直應用至今。而時間到了1930年代,時裝業開始在服裝上裝上拉鏈,當時《君子》(Esquire)雜誌更將裝有拉鏈的長褲稱為「最新男士裁縫理念」。
二戰後成反叛標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拉鏈更成為反叛的象徵。當時荷李活電影喜歡以電單車和拉鏈皮褸,塑造角色的叛逆形象。例如《The Wild One》(港譯 : 美國飛車黨)中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的叛逆男孩。突然間,拉鏈象徵著粗魯、衝動的文化和性開放的象徵。直至1970年代,滾石樂隊專輯《Sticky Fingers》亦以前置拉鏈的牛仔褲作為唱片封面。之後拉鏈製作技術繼續不斷進步,更廣泛應用於太空服、消防裝等專業領域,材料亦從黃銅金屬等改為更輕巧的塑膠或尼龍。百年過後,拉鏈依然低調。
上太空都靠拉鏈
看似微不足道的拉鏈,成就大事業。美國航空航天局首次在水星和雙子座空間計劃(Mercury and Gemini space programs)中使用了它們,後來為阿波羅太空計劃(Apollo space program)研製了更加牢固的產品。拉鏈被用於飛行員的壓力服和太空服的主要開口和密封處,從頭盔到頸環延伸;從前面或者後面到胯部,方便飛行員或宇航員輕鬆穿着。
不過,黃銅拉鏈中的銅與橡膠墊片之間發生的化學作用,導致橡膠快速老化。後來逐漸淘汰,並以金屬件取代。儘管美國航空航天局禁止使用防水的密封拉鏈,但世界各地許多軍隊和水肺潛水員仍然使用它們,消防員、甚至化工廠的工人也都使用不僅防火,而且耐化學腐蝕的拉鏈。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