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曾是世界強國 美國打經濟牌終拖垮解體 俄羅斯繼承主要遺產
俄羅斯可能對烏克蘭發動入侵行動,令近日國際局勢變得緊張。俄羅斯曾是蘇聯的核心國家,而蘇聯是近代史上其中一個強國,透過石油產業「發大財」,但最終在沒有流血革命、軍人干政、外國入侵的情況下,蘇聯在1991年分裂成15個國家,中俄羅斯是當中的最大國。蘇聯解體除了「成也石油,敗也石油」之外,其冷戰時期的強敵──美國亦有份出力「助攻」,以經濟牌出擊,終令強國四分五裂。
YouTube頻道「cheap」一向深入淺出解釋古今中外歷史,今次以「美國如何使用經濟戰搞垮蘇聯? 冷戰蘇聯解體之謎」為題,詳述蘇聯解體的原因。蘇聯實行計劃經濟,將所有國家資源集中在國防,輕農重工,史太林時代軍工強盛,但經濟結構變得單一,太過依賴石油產業及重工業,加上農業每年歉收,令蘇聯花大筆外匯向西方購買農產品,工業污染嚴重影響國民健康,平均壽命大幅下降,開始出現社會及經濟問題。
石油價升致蘇聯壯大
但到了1973年,中東決定不賣石油給西方國家,導致石油價格上漲,蘇聯一早發展石油產業,甚至在西伯利亞發現石油,出口量大增,加上中東國家向蘇聯購買大批軍火,導致蘇聯經濟增長,並大幅增加國防預算,而且在世界各地扶持「海外代理人」,以維護蘇聯利益。
石油價跌令蘇聯衰落
1980年代,西伯利亞石油產量開始下降,美國總統列根決定向蘇聯發起「經濟戰」,包括向沙地阿拉伯提供軍事援助,沙地阿拉伯自然投桃報李,增產石油,由日產200萬桶增至900萬桶,每桶價錢由30美元跌到8美元,導致蘇聯失去最少100億美元原油收入,中東國家亦難以像過往般,向蘇聯豪爽購買軍火。
美國「加速」致蘇聯解體
雙重打擊下,戈爾巴喬夫上台,嘗試推行500天計劃,解決蘇聯長久問題,但美國繼續游說其他國家切勿借錢給蘇聯,令蘇聯雪上加霜,戈爾巴喬夫和列根進行談判,但後者要求蘇聯改善人權,以及逐步自由化,才會考慮放鬆經濟制裁,戈爾巴喬夫唯有進行政治改革,放寬宗教及言論自由,讓人民監察政府,同時蘇聯所有加盟國開始擺脫其控制,例如波蘭、東德,蘇聯最終在1991年解體成15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遺產。
(本文已獲YouTube頻道「cheap」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