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見小丑就冒汗?怕動物都可能患特定恐懼症 拆解2大成因
驚悚電影《小丑回魂》中,每個小朋友都有其恐懼事物,包括血漿、小丑痲瘋病人及扭曲的女人畫像等,而反派「小丑」潘尼懷斯(Pennywise)總會化身成孩子們恐懼的心魔來嚇他們。現實生活中,不少人與戲中角色一樣,都有特定恐懼的事物或情境,接觸後出現極大身體不適。有YouTuber提醒,如果這種恐慌狀態是持續出現的話,更有可能是患有「特定恐懼症」,需要接受「脫敏」治療。
專門講解心理學現象的YouTuber「維思維」,曾分享特定恐懼症的成因與治療方法。他指恐懼症(Phobia)一般分有3類,分別「廣場恐懼症」、「社交恐懼症」與「特定恐懼症」,常見如「密集恐懼症」、「幽閉恐懼症」、「畏高症」,便是被歸納在特定恐懼症中。
何謂恐懼症
一般恐懼症患者會因接觸某事物或情境產生持續的害怕,出現冒汗、顫抖、心跳加速和呼吸困難等身體不適,甚至出現幻覺。同時患者的害怕反應,一般都是大於實際威脅情況。維思維指,當一個人的恐懼有持續6個月以上時,便有可能是恐懼症患者。
其中特定恐懼症者的恐慌對象,可分為5類,動物類、自然環境類、注射或血類、情景類以及其他類如小丑、密集物(Trypophobia)和蘋果(Malusdomesticaphobia)等。維思維指,其中發病時的強烈程度是據發病者本身嚴重性而定,而身體產生的噁心、頭暈和反胃反應,則是由於身體在告訴宿主不要靠近這些東西。
小丑恐懼症(Fear of clowns)又俗稱「Coulrophobia」,為特定恐懼症一種。據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當一件物件是處於人們熟悉與陌生之間的狀態時,人們會對其中的怪異感到警戒和恐懼。同時此症也可應用在「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人類對跟自己相似到特定程度之非人事物如機械人,可能會產生排斥反應。
「小丑」似人非人?
由此推論,小丑外型各方面都和人類相似,但同時又有不像人類的地方,剛好符合以上提及的怪異感部分,容易讓人心感不安。維思維續指,「混亂的辨別信息」是小丑恐懼症的另一常見病因。
人類通常會以表情來判斷他人情緒,但從小丑笑容來看,卻讓人不能判斷他是否真正處於開心的情緒,此時人類大腦或會因此感到信息混亂,不安情緒油然而生。
目前歐洲國家每年約有6至8%人口受特定恐懼症困擾,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每年則有2至4%的人口。當中又以女性患者較多。一般男性通常在14歲時發病,女性則多在10歲時出現症狀。
維思維稱,除以上提及的恐懼對象外,生活上還有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特定恐懼症,如「鈕扣恐懼症」、「鬍鬚恐懼症」、「雲朵恐懼症」與「蘋果恐懼症」(Malusdomesticaphobia)等。特定恐懼症病因暫時仍未有確切結論,但有說此症與患者童年經歷有關,不堪回憶導致他們長大後害怕某事物或情景。
暴露療法
學術界認為恐懼症有兩大成因,其一是創傷事件後遺症(PTSD),其二是「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理論。根據《精神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此症有7項標準斷症:
1.對特定事物或情境過度恐懼或焦慮
2.碰到恐懼事物時,立即激發恐懼或焦慮
3.碰到恐懼事物時,主動迴避或強忍
4.對該事物的容怕焦慮與實際威脅不成正比
5.焦慮狀態至少持續6個月
6.恐懼情況影響學習、工作或個人生活
7.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作更好解釋
由於恐懼症被歸納為焦慮症的一種,前者治療方向也與後者相若,有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兩大方向。藥物治療是以抗焦慮藥物來平息大腦中過度活躍的部分;認知行為治療則會由專業人士如心理專家,協助探討患者過度焦慮的原因,並以「暴露療法」幫助患者反復接觸害怕的事物或情境,逐步學會面對它們,最終達致「脫敏」效果。
【本文已獲「維思維WeisWay」授權刊登。】
👇👇👇點圖看「蘇聯睡眠實驗」來龍去脈👇👇👇
👇👇👇點圖看加德納的不睡覺實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