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如何讀@符號? 中港台讀法大不同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有沒有試過在電話與對方交換電郵時,反覆確認都覺得對方的電郵沒有@符號?
這個誤會很可能是因為你不了解對方文化中如何稱呼@,有沒有想過其他地方的@並非讀"at"?

@在世界各地有逾50個讀法。(istock)

維基百科「@」索引列舉它逾50種語言的名稱,香港及澳門跟隨英文讀法將@讀作at,但原來大部分語言都是根據對@形狀的理解來命名,當中內地叫它「圈A」,意思是圈住a字,而據說年輕一代大多叫它「艾特」,亦即at的音譯。

除此之外,亦有不少地區以動物來稱呼@符號,台灣稱@為「小老鼠」。

亞美尼亞人認為@像一隻踡縮的小狗,因此稱它為「ishnik」,即是「小狗」。而丹麥人覺得@像大象鼻子,所以叫它「snabel-a」,意思是大象鼻子A。希臘人就叫@做「papaki」,意思是小鴨子。

亞美尼亞語@被稱為「ishnik」,即是「小狗」。(網上圖片)

但亦有語言將@命名為較另類的動物,例如匈牙利人的叫法是「kukac」,即是「蟲子」或「蛆」,而意大利人則叫「chiocciola」,亦即蝸牛,韓國就叫골뱅이,意思是海螺。

韓國就叫@做골뱅이,意思是海螺。(網上圖片)

有些地區就視@為一個變種a字母,波斯尼亞人稱之為「ludoA」,意思是瘋狂的字母A,而土耳其語是「guzelA」,意指漂亮的A。較有趣的叫法是斯洛伐克語,將@稱為「zavinac」,意思是醃魚肉卷。

美國電腦程式開發員湯姆林森可以說是現代@符號的鼻祖。1971年,姆林森開發全新電子郵件系統,令電郵可以在不同電腦之間傳送。他以@符號分隔使用者名稱與電腦名,而@符號亦一直沿用至今。

(來源:《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