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垃圾當係寶 雜物一堆難丟棄?七招改善儲物症
在漢人的習俗裡,儲蓄是一種美德。存多點錢,代表你節儉不浪費。但是如果家中淨是存放著已經用不到的東西,如舊書、舊衣、舊包包、舊電器等,甚至還會到外頭撿一些旁人眼中的垃圾當作寶,也許我們就應該當心,親友可能罹患了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又稱儲物症)。以英文來說,這個病名直譯為「儲存異常」。而在中國大陸則暱稱為「松鼠病」或是「松鼠症」,典故來自於小松鼠囤積松果的習性。
文:鄭光廷 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Hello醫師
【相關圖輯】【無痛斷捨離】強迫症不斷儲物可致抑鬱症 4問題測試是否儲物症(點圖放大瀏覽):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囤積症的定義
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中(簡稱 DSM-5),特別把囤積症定義為精神疾病,並有以下特點:
一、患者難以丟棄囤積物,就算那些東西已經不值幾個錢,甚至在別人眼中是破銅爛鐵,患者也想留下。
二、囤積行為是來自於患者自己覺得需要收藏,若丟棄了囤積物,則會感到難捨難分的痛苦。
三、患者的起居空間因為囤積物變得凌亂不堪、動線受阻,影響到生活品質。要第三方(家人、家事服務團隊等)介入才能清空。
四、囤積的習慣影響到了患者的人際交往、工作等其他範疇的發展。
五、囤積的習慣並非由生理疾病(諸如腦血管疾病等)所造成。
六、囤積的習慣並非是精神疾病(諸如思覺失調症等)的症狀。
由此可看出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把囤積症獨立出來討論,也代表越來越多的人正視這個議題。DSM-5也建議把「過度收購」(Excessive acquisition,即是:就算家裡沒空間放了,而且其實用不到,仍然要買)的行徑列入囤積症的指標之一。
如何協助罹患囤積症的親友(按圖看改善囤積症7大方法↓↓↓)
囤積症其實很常見,我們身旁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親友。特別是經歷過物質貧乏年代的長輩,無法放下儲物的思維,總是覺得「以後會用到」,所以連一針一線都捨不得丟棄,加上這幾年在年輕一代的圈子裡興起「斷、捨、離」的概念,反而容易造成世代的衝擊。無論這些囤物的親友是否決定要踏上清理的逞成,真誠地關心與了解他們,也許才是改變的開始。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相關圖輯】IKEA教4步驟輕鬆換季斷捨離 必學收納聯想法則 附收納好物推介(點圖放大瀏覽):
延伸閱讀:
【本文獲「Hello醫師」授權轉載,原文:雜物一堆難丟棄? 7方法助患者改善囤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