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懶理慢性胃病 恐增胃癌風險 中藥治療防癌前病變

撰文:熱評
出版:更新:

文:劉昭勁博士@中大中西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 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胃脹、胃痛是常見的都市病,尤其在香港緊張的生活環境,很多時不能維持規律的飲食和作息時間,各種不良飲食的刺激加上生活壓力和情緒因素等都是誘發胃病的原因。

胃痛是常見都市病,若長期懶理,後果可以很嚴重。(示意圖/資料圖片)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不少人在每次感到胃脹、胃痛時,會自行服用有抗胃酸或止痛功效的成藥以改善症狀。不過長期單靠此類方法而缺乏正確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調養,往往會令病情更為反覆,而且逐漸加重。

胃脹,中醫稱為胃痞或痞滿,指中上腹脹滿不適;胃痛,中醫本身亦用作病名,又稱胃脘痛,指以中上腹胃脘部疼痛為主的病症。胃痞和胃痛可以由現代醫學概念的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病引起。症狀多在餐前或餐後發生,亦會在吃過個別食物或過飢過飽時出現。同時可伴有噯氣、反酸、食慾不振等症狀。

三餐不定時和進食過飽等,都容易引起胃部不適。(資料圖片)

胃痞、胃痛一般由於脾胃虛弱、肝氣犯胃、飲食積滯,或寒濕熱邪侵犯脾胃等各種情況引起,中醫治療時會辨別患者不同證候和病因的輕重而處方中藥治療,也可同時配合針灸治療。除了針對舒緩脹痛症狀外,同時亦會調整脾胃及其他臟腑功能,以達致長遠效果。按筆者經驗,本港胃病患者以脾虛濕盛較為普遍,治療上多運用廣藿香、茯苓、厚朴等藥,以化濕運脾為主法,對此類患者頗有良效。

不要少看長時間胃脘不適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中醫認為胃病日久,會容易出現氣滯、痰凝、血瘀;以現代醫學的角度,慢性胃炎或潰瘍隨時間發展,有機會導致黏膜的萎縮,繼而出現癌前病變。中西醫均認為這樣會增加胃癌等消化道癌症發病的風險。

要防止胃部病症進一步加重,應該早期治療,維持脾胃功能健康。平日應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避免過飢過飽,戒煙節酒。番薯、芋頭、薯仔、豆類、糯米、果仁、米線等食物容易引起胃脹,不能多吃。更不可多吃冰凍、油炸或辛辣濃味等刺激食物。

筆者接觸的市民大眾,普遍仍不太認識癌前病變的概念,即使進行內窺鏡檢查發現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胃部出現腸型細胞)、異型增生等問題,但由於仍未屬於惡性病變,往往都沒有足夠重視跟進。其實,在發現胃部問題時可以盡早就診中醫,有研究顯示早期的胃癌癌前病變可以透過中藥治療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當然,發現癌前病變亦不要過分憂慮,關鍵在於尋求適當的中西醫診治及定期檢查,積極治療。

作者簡介: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的醫務中心,致力推廣醫學研究、教育培訓及提供醫療服務,團隊人員包括中醫師、西醫、註冊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等,旨在揉合兩個醫療系統所長,改善醫療服務。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網頁:http://www.hkiim.cuhk.edu.hk/imc/tc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熱話》設有「健康百科」欄目介紹各類健康資訊,讀者如有健康疑難,歡迎私訊到「01熱話」facebook專頁或電郵至:hotpicks@hk01.com,如有需要,將會邀請專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