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難民同行】單親媽媽難民滯港感徬徨 團體辦Playgroup望分憂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難民問題近年受到國際關注,而香港數十年來都有不同國籍的難民來到,希望到這裏尋求庇護,不少人在港逗留多年,當中不少是帶着孩子的單親媽媽。現職香港教育大學助理教授的伍鳳嫦博士(Isabella),在著作《與難民同行——港人與難民的故事》表示,香港的免遣返聲請(non-refoulement claims)審查機制在統一機制的制度下,只有宗教、種族、國籍、政治立場等做成的衝突以及不同程度的迫害,才能有機會成功申請成為免遣返聲請者。不過,若然女性在回教國家面對家暴、受家人所迫害(例如因家人欠債而要利用女性作抵押)、未婚生育(例如懼怕孩子受到威脅)等,卻均不獲入境處所接納,不能申請成為免遣返聲請者。
伍鳳嫦博士是香港尋求庇護者及難民協會創辦人之一,她認為,在現行制度上,女性難民是制度中被遺棄的一群,當中不少個案是與孩子一同滯留在港,面對未知的前景感到十分徬徨。而協會每周都會舉行遊戲小組(playgroup),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與人溝通,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同時與一眾母親分憂。

從事難民研究多年的伍鳳嫦博士,自2014年開始組織難民遊戲小組(Playgroup),並請來英籍導師Andrew教難民兒童唱歌、畫畫和英文。(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與難民同行——港人與難民的故事》的內容節錄:

教育與閒暇活動在一般香港人眼中,談不上是特別,甚或可能是理所當然。然而,對前路茫茫的難民而言,消閒的時光卻來得珍貴。在我們的協會內,差不多一半的難民都是女性,更有部分難民是與小孩一同滯留香港。所以協會每星期也會舉行遊戲小組(playgroup),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與人溝通,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同時與一眾母親分憂。除了每週的遊戲小組,閒時他們更會到我家一起燒烤、舉行大食會……目的都是希望能讓大家在壓迫的環境下,有一個聚會聊天的平台,紓解在這座擠擁城市的壓迫感。

對女性難民而言,香港的免遣返聲請(non-refoulement claims)審查機制不單是一幅高牆,更是一種漠視。她們是制度中的被遺棄的一群。根據本協會多年的經驗,大部分成功申請免遣返的個案中,從來沒有一位是女性。在統一機制的制度下,女性受的迫害並不計算在內。在政府狹義的角度上,只有宗教、種族、國籍、政治立場等做成的衝突以及不同程度的迫害,才能有機會成功申請成為免遣返聲請者。不過,若然女性在回教國家面對家暴、受家人所迫害(例如因家人欠債而要利用女性作抵押)、未婚生育(例如懼怕孩子受到威脅)等,卻均不獲入境處所接納,不能申請成為免遣返聲請者。

+1

經本人所處理的女性難民免遣返申請有六十多位,全部都被入境處拒絕。女性難民申請失敗,源於政府認為大部分女性難民的處境並非十分危險,無須要提供保護。更甚的是,香港政府採取迴避態度應對問題。以一個印尼申請者的個案為例,香港政府認為女性難民的孩子遇上問題可找非牟利機構提供協助,又表示印尼地方大、城市多,女性難民可以在其他城市繼續生存。可見政府在難民問題上,多番推搪。

事實上,大部分的女性免遣返聲請者都是單親媽媽。特別是回教國家,是不允許任何人未婚生育。一旦未婚生育的女性回國,便會面對嚴重的歧視、威脅與迫害,她們的孩子更可能面臨生命危險。根據一些單親媽媽的經驗分享,很多未婚生育的女性寧願把孩子送給別人,為免孩子回國受盡歧視與委屈,同時避免孩子遭販賣或殺害。面對種種障礙與焦慮,母親惟有獨自承受和面對。加上,在香港大部分的難民母親與其子女的個案都是合併處理的。

目前入境處對尋求庇護人士,採「統一審核機制」,只有成功通過免譴返聲請及酷刑聲請的審查,才真正算是在港難民。示意圖。(資料圖片)

一旦母親被判從香港遣返,父母與子女便要永遠分離,或者由母親獨力照顧孩子。由此可見,在整個免遣返聲請機制下,政府從來沒有為這類的免遣返聲請者的情況作出任何酌情支援,更遑論政府會從女性權利的角度出發。由此可見,整個審批方法是以「性別中立」為名,「性別盲視」為實(gender blind in the name of gender neutral)。機制不認為家暴、回教中男尊女卑的文化和傳統習俗(包括父權主義極強的社會)會對女性構成生命威脅,但不同價值觀的矛盾與紛爭已對難民女性構成衝擊,這是不容置疑。可悲的是,她們悽慘的經歷,一一都不被列入審批機制考慮之中。

自我們協會成立之初,我已經認識Siti(化名),她來自印尼,為了來港工作而成為家傭。一方面維持生計,更重要是為了逃避丈夫對她的虐待。來港前,她經常遭到丈夫虐待,包括用熱水燙傷她、用利器刺傷她等等,使她傷痕累累。她身上清晰可見的血痕,見證著她身心受創。每次談及傷痕背後的故事,她都會聲淚俱下地向我們一一訴說她的苦況:「他不斷虐待我,我又不能離婚。我唯一的選擇是到外地工作。」到達香港一段時間後,她與另外一位男士相愛,並懷有他們的孩子。為此,她感到十分徬徨,更準備把誕下的孩子送給慈善機構。

現行免遣返審批機制不會考慮女性難民於故鄉受家暴、未婚產子被歧視的迫害,多會拒絕她們的庇護申請。示意圖。(資料圖片/路透社)

然而,孩子出生後,她沒有把孩子送到慈善機構,反而決定靠二人之力把孩子養育成人。可惜,好景不常,他們的孩子出生後不久,父親被遣返回到巴基斯坦,留下兩母子相依為命。今天,孩子已經 6歲,正就讀小學一年級,學會三種語言,包括廣東話、英語與印尼語。在媽媽循循善誘的教導下,可愛的孩子成為一個有禮、勤奮的良好學生。Siti 表示會好好活下去:「我在香港雖然沒擁有住所,但香港是我家。」

對我而言,難民希望能夠留在香港不只是為了「put the puzzle together」。她們的主要目的是維持自己的家庭,她們的根早已在香港種下。從一名過客,經過與社會的交流及學習,成為這繁華都市的其中一分子。在本協會的個案中,已有不計其數的夫婦居港逾十數年。可是,這個城市沒有嘗試容納她們。面對香港社會的歧視,家鄉的危險與排斥,生活重擔和未知風險的將來......難道她們真的沒有其他出路嗎?回國是一個選項?

書名:《與難民同行——港人與難民的故事》紅出版 (圓桌文化)

作者:伍鳳嫦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領域包括性別研究、媒體理論及移徙人口(包括難民及無國籍人口)。研究地方主要在香港及東南亞。她更是香港尋求庇護者及難民協會創辦人之一。

出版社:紅出版 (圓桌文化)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