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歷史】皓鑭傳、尋秦記 說說幾個煲劇前需要知道的常識
戰國時期經常被電視劇用以取材,最近就有不少以戰國為背景的電視劇播映和開鏡,這次再說說幾個歷史常識,助大家煲劇時思緒更清。
自古天樂宣布拍攝《尋秦記》電影版後,我一直心思思想再重溫電視劇版本,以便之後看電影版時可以跟得上。雖然廠景和服飾都完全無法與今日古裝劇比擬,但緊湊的節奏加上項少龍搞笑的演出,到今日依然極具追看性呢。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説到《尋秦記》,就讓我想到剛剛大結局的《皓鑭傳》,因爲兩者的歷史時空一樣,劇中人物的歷史原型也是重疊。小編就想,既然大家最近對戰國時代的歷史文化已有一定認知,不如就在這裏刻劃多點吧。
一、秦趙交戰,但原來二國同祖同源?
兩套電視劇都以趙、秦關係為背景,兩國水火不容,但原來大家本是同根生呢!與其他諸侯國一樣,趙國的祖先也是因爲有功於周室而獲得趙城。趙室祖先姓嬴名造父,是著名善御(駕車)者,這個「趙」字若從象形文字角度來看就可看到當中端倪。其後造父的後裔加入晉室並壯大,在「三家分晉」中與韓、魏一同瓜分了晉的土地,也標誌着戰國時代的開始。趙室以「趙」爲氏,但其實與秦室以嬴爲姓一樣,而事實上秦國的君主也是嬴姓趙氏人。(詳情可參考《史記 卷四十三 趙世家 第十三》)
關於名和氏,或許今日大家難以理解當中分別,簡單來説,氏為姓的別支,若然大家同姓而不同氏,也暗示大家有個共同遠祖呢。
小編有一小疑惑,也希望在這裏請教一下高人。在很多資料中,秦國君主名字都是以「姓加名」記載,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嬴政。然而,趙國的君主名字一律只會「氏加名」記載,如不論在《尋秦記》還是《皓鑭傳》都表現昏庸的趙孝成王,按記載他叫趙丹。到底爲何呢?希望有歷史高人指教一下。
二、封君制度
《尋秦記》穿插了不少真實的歷史人物,而其中有一大批「XX君」吸引了小編的注意,當中包括信陵君、龍陽君(由蓋鳴暉反串)、春申君、少原君、陽泉君等,而《皓鑭傳》結局篇中起兵造反的嬴政弟弟──成蟜長安君也是「XX君」的代表。
大家或許也聽過「戰國四公子」,而小編曾經以爲戰國時代的男人叫「XX君」,僅僅是對一位男士的雅稱,但原來「XX君」不是隨便可以叫的。有讀中國歷史的你,會記得諸侯有「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等級,然而原來在戰國時期有「君」這爵位存在呢。
戰國時期盛行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諸侯下一級就是卿大夫)的延續。簡單而言,由於諸侯是由周天子所分封並世襲罔替,但戰國世代各國君主也需要封一些人去鞏固自己勢力,然而他們雖然自封為王,自己本身又無法僭越去分封諸侯,於是就衍生了封君制。雖然往後中國朝代極少再見「XX君」,但有看韓劇的你,就會知道朝鮮王室會封君,也是沿襲着這個制度呢。
三、沒有紙的年代
《皓鑭傳》出現了一個謬誤,就是呂不韋在《皓鑭傳》居然用筆在紙張上寫字。雖然有些考古資料顯示在戰國年代已經有毛筆的出現,但紙張就肯定是出錯了。大家也知道造紙的是蔡倫,而蔡倫是東漢人,與戰國時期還相隔了秦朝和西漢呢。
這方面,《尋秦記》就有較符合史實的描述了。因爲在那個還未有紙張的年代,大家都會書寫在簡牘上。竹製的叫竹簡,木製的叫木牘,故合稱簡牘。不過這些簡牘何其珍貴,因為青竹筒蒸煮過或用火烤,讓其簡牘脫水才可用以書寫,這工序稱之為「殺青」,正正就是今日說收工及電影、劇集拍攝完工那個「殺青」的來源了!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作者簡介:煲劇學歷史
Facebook :HistoryinDRAMA
網站:https://historyindrama.wixsite.com/home
Instagram:@historyindrama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戰國歷史補習班」】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