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成本】性格內向不要強顏歡笑 外向不要勉強沉默是金
內向與外向,是將性格二分的其中一個方法,為台灣《商業周刊》、《天下雜誌》等書刊撰寫專欄、現於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攻讀博士的作家紀坪,在其新書《情緒成本》提出,向外向沒有誰好誰壞的問題,而多數能有成就、還活的很快樂的人,都很擅長作自己,所以應該盡可能用自己最原始的面孔來與這個世界相處。
書中強調,內向及外向的人如果錯配到不同的場合,時間一長便會覺得不自在,而把自己偽裝成另一個樣貌,無疑需承擔不少情緒成本,偶一為之還行,如果需要經常這麼幹,那活的一定不快活。然而在同一行業內,內向或是外向的成功人士一樣會有,只是過程不同,最重要的還是順着自己的特質,取得最好的情緒平衡。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情緒成本 Emotional Cost》的節錄內容:
曾經在我剛出社會創業之初,一位前輩邀請我去參加他們的聚會,行前還特別吩咐:「可能會喝點小酒,不要開車,直接搭計程車過來。」一來盛情難卻,二來想說多認識朋友也好,於是就赴約了。
這是某一個社團的社長交接聚會,辦在某飯店的包廂裡,而邀請我的這位前輩是即將上任的新社長,他為了能更有面子,就廣邀有可能入會的新人朋友到來,一來熱場子,二來如果能夠成功招來新夥伴,也是頗有面子。
找定了位置坐下來後,同桌的每個人紛紛熱情的交換名片,互相招呼聊了起來,場面很熱鬧,大家看起來都很「嗨」,主持人也好好介紹了每一位會員及新朋友的職業及頭銜等,有醫師、律師、會計師、講師、保險、直銷、理專、設計師、裝潢業者等等。隨著新舊社長、主持人在台上敬酒祝賀,慢慢的,台下的來賓也就跟著喝開了。這樣的一個商務社團,參加下來一年所費不貲,就是要創造一個大家互相應酬、互相介紹生意的機會。而對於有志創業的年輕人來說,這確實能增加商機,我亦有不少朋友,是透過這類型的交流,成功的為自己提高業績。
當天雖然我也全程參與,跟著應酬、敬酒、互相交流,然而內心卻很清楚,從第一個小時起,我就很想回家了,隨著應酬時間愈長,心情就愈壓抑。只是苦於這個氣氛走不開,內心卻有一個很清晰的聲音告訴我:其實你沒那麼喜歡這樣的場合。以至於當天我看起來也是照樣敬酒應酬,給足面子,什麼都能聊,表現的開開心心,但當宴會結束離開會場後,我還是婉拒了這位前輩的入社邀約。
一來我不愛喝酒、二來我不愛應酬、三來我不愛人多的地方,偶一為之還行,待久了還真累。不過若仔細觀察,其實有不少人相當能享受這樣的氣氛,當中最主要的差異是:你是偏向「內向」還「外向」的人?
內向與外向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內向」與「外向」兩種性格,「內向」者較喜歡獨處、思考、自省,他們對於參加他人活動相對較不感興趣,不喜歡太熱鬧的場合,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更享受自己內在的世界,更重視私人空間,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內耗上一整天也不覺得累。
「外向」者則較富有熱情、活力,喜愛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他們樂於與形形色色的人互動,在社交聚會中總能感到愉悅,還能愈玩愈開心,反之,太安靜孤單的場合,他們不一定能忍受。
一個熱鬧非凡的社交場合,對於內向者及外向者而言,感受是完全相反的,隨著時間的流動,內向者在社交的場合,是愈來愈疲憊的,而外向者在熱鬧的社交場合,卻會愈來愈開心有精神。像這樣的一個把酒言歡的場合,每個人感受到的可能就完全不同,有的人是享受、有的人是忍受。而我很清楚,我更接近於「內向」特質,不喜歡人多,不喜歡吵雜熱鬧的地方,所以比起與眾人把酒言歡,我更喜歡躲在自己的世界裡。
不少人認為外向者及內向者,適合的工作可能完全不同,其實不然,各行各業,外向及內向的傑出人才都大有人在,只是創造績效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只要是人才,都很懂得掌握自己的心性,作出完全不同類型的工作風格,配合著自己的內向或外向特質順勢而為,才能取得最好的情緒平衡。
認識自己,扮演好真實的自己
莎士比亞曾說:「一個面具,套不下所有人的臉。」如果硬是套上一個不適合自己的面具,把自己偽裝成另一個樣貌,那無疑需承擔不少的情緒成本,偶一為之還行,如果需要經常這麼幹,那活的一定不快活。
內向喜歡獨處的人,就不要勉強自己在眾人面前強顏歡笑,外向喜歡熱鬧的人,就不要勉強自己走沉默是金的路線。內向外向沒有誰好誰壞的問題,只有能不能善待自己的天性,並找到一個平衡點。多數能有成就,還活的很快樂的人,都很擅長作自己,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的,用自己最原始的面孔來與這個世界相處。
寧可讓人討厭真實的你,也好過讓別人愛虛偽的自己。─紀德
作者:紀坪
紀堡記帳士事務所、紀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碩士。
斜槓青年代表,是記帳士、公司負責人、大學兼任講師、專欄作家。把觀察當嗜好,把寫作當練習,不喜歡標準答案,喜歡把腦袋放在不同位置思考問題。文風幽默風趣,總能從隨手可得的簡單故事中,發現令人驚豔的奇妙觀點!現為《商業周刊》《天下雜誌》《今周刊》《大數聚》等網路媒體專欄作家。已出版著作《懶經濟》、《不換位置,也要換腦袋》。
出版社:時報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