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將名字為何這麼長?

撰文:陳子煒
出版:更新:

在日本歷史電視劇和遊戲中,武將在自報姓名時會說出一大串名號,聽起來好不混亂。古時的日本人有很多不同的名字,用於不同場合,我們應如何去理解呢?

延伸閱讀:古代日本人姓氏有多少個?

除了姓氏之外,日本武士的名稱也非常容易令人感到混亂。日本武士通常會有好幾個名字,而且重疊使用,需要多花心思才能記住。首先,每個武家的男孩出生時,會先有一個乳名(幼名),一般以「丸」、「代」、「法師」作尾。例如著名的織田信長乳名為「吉法師」﹑德川家康為「竹千代」等。乳名一般在元服行冠禮(視乎情況約在12至16歲之間)後就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正式的名字,稱之為「正名」。武家子弟的正名一般為兩個字,都來自於傳統文化的美德觀念,如「忠」、「信」、「義」或是吉祥性的「勝」、「吉」等。不少武家家族都會有個別世代通用的名字,稱之為「通字」(可能有多個,但很多時候為一個)。例如著名的尾張織田家就以「信」為通字,大部分家族男子的正名中都有「信」一字。

光榮遊戲《信長之野望:創造》中就可設定以本名或是通稱顯示武將的姓名。(遊戲截圖)

不過,一般只有在正式場合才會使用正名,武士在平日尚會使用很多其他名字(一般稱之為「假名」)。在親族兄弟之間就會有「輩行名」的稱呼,最原始以「太郎」、「次郎」、「三郎」這數字順為年長至年輕的家族男子起名。不過後來輩行名的發展有不少已與排列沒有固定關係,只是屬於家族內一種特殊稱呼。有些輩行名更會出現兩個「郎」,如德川家康的「次郎三郎」等。

而對外人時,則會使用另一種「通稱」。以「衛門」、「郎」、「佐/助」、「太夫」等作尾的名稱都是常見的通稱。以去年NHK大河劇的主角真田幸村(信繁才是其本名,「幸村」只出現於後世作品)為例,他的名稱就是「真田源二郎(輩行名)左衛門佐(通稱)信繁(正名)」。根據不同的場合和習慣,會以不同的名字稱呼這些武士。

NHK大河劇《真田丸》中真田幸村自報名號的說法。(網路圖片)

像真田幸村的「左衛門佐」一樣,武士的通稱有時是一個朝廷官職的名稱。日本自7世紀大化改新以後,就模仿中國隋唐官制設立朝廷百官。雖然在武士主導政權的時代,朝廷的權力一落千丈,但朝廷官位仍然有一定吸引力。不少武者認為獲得官位可以增加自己的名聲,故此以官位的名稱作為通稱。但並非所有武士通稱中的官位都是「實任」——正式由朝廷任免的官職。事實上很多官位都只是武士自己一廂情願給自己「面上貼金」,完全沒有經過正式任免。上述真田幸村的通稱「左衛門佐」(從五位下)屬於實任,是他在文祿元年(1592年)因功受封。但例如織田信長的其中一個通稱「上總介」(正六位下)有不少學者就認為是沒有任命的自稱。

在各種日本作品中常見的「服部半藏」的「半藏」是個襲名。歷代服部家的頭領都稱服部半藏,而為人熟知帶領德川家康穿越伊賀的是服部正成。(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除了通稱之外,有些特殊組織像忍者眾等會起用一個各代頭目通用的名稱,稱為「襲名」。例如忍者出身的服部家族,世代頭領都稱之「半藏」,故此服部半藏嚴格而言不是一個人,而是服部家的頭領。在劇集、動畫和遊戲中經常出現侍奉德川家康的忍者正名是「服部半藏正成」。同理,風魔忍者的頭領「小太郎」也是一個襲名,故此風魔小太郎也並非一個人(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墨家的「鉅子」,道教的「張天師」)。現在日本藝能界仍然保留了一些使用「襲名」的習慣。

最後,除了這些世俗名稱之外,有不少武士也會有「法名」。由於佛教在日本盛行,加上戰亂之世生死無常,有不少經常出入於戰場的武士會選擇出家。這些武將出家後並非都就此遁入空門,而會繼續活躍於戰場上。而他們出家之後,就會放棄本名而使用持戒的法名。不少戰國武將就以法名聞名於世,例如上杉謙信(本名景虎)、武田信玄(本名晴信)、大友宗麟(本名義鎮)。

舉個例子說,戰國大名武田信玄的姓氏就包括以下多種可能性:「源(氏)朝臣(姓)武田(苗字)太郎(輩行名)大膳太夫(官名/通稱)晴信(正名)德榮軒信玄入道(法名)」(注:只是為了展示方便,實際上沒有這樣稱呼過)。有這麼多種類的名字,戰國武將的名字無疑非常難記。明治5年(1872年),日本新政府頒布了統一所有名稱的命令(「従来通称名乗両様相用来候輩自今一名タルヘキ事」),自此日本人的名字才固定下來。

戰國大名武田信玄的名號並列起來就非常長。(歌川國芳的《甲越勇將傳》;圖片來源:大英博物館)

更多日本習俗文章:

為什麼日本僧人可以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