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中醫提供三伏天灸 改善體質防治疾病 一文看清療程|附連結

撰文:中大中西醫
出版:更新:

文:連頴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天灸療法,是中醫外治法中非火熱灸法之一。 天灸是指在穴位或患處皮膚上,使用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藥物進行敷貼,使局部皮膚出現充血、潮紅、甚至起泡,以刺激穴位、經絡、調整氣血,從而達至預防及治療疾病的效果。

三伏天灸利用性味辛溫走竄的藥物,敷貼於皮膚特定的穴位上,刺激相應的經絡及臟腑,以鼓舞人體正氣。(資料圖片)

天灸療法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醫療法,早在秦漢時期,已有穴位敷貼治療疾病的記載,例如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了以芥子泥貼敷治療蛇咬傷患。而《神農本草經》亦記錄了斑蝥外塗治療癰瘡。而「天灸」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書中記載以塗朱點墨於穴位上用以治病。至宋朝《針灸資生經》中提到以旱蓮草搗碎,貼在穴位上,再以古文錢加壓固定,未久即起泡,用以治療瘧疾,相信為現今天灸的雛形。而隨着後世發展,天灸療法愈趨成熟。時至今日,成為其中一個流行於華人社會的防治疾病的外治法。

天灸的原理,是通過以藥物對穴位經絡進行刺激,來防治疾病。常用的藥物例如白芥子、細辛、附子、甘遂、生天南星等,多為性質溫熱、味辛辣的中藥,對皮膚有較強的刺激,通過皮膚吸收,能達到溫經通絡、破血消積等功效。而天灸藥物多具有較強刺激性,能使皮膚潮紅、紅腫、甚至起泡,從而對穴位產生長時間刺激,來增強防病治病的效果。

醫師了解患者體質後,才為患者進行天灸治療。 (資料圖片)

三伏天灸,是指在盛夏時進行天灸。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分別是夏至後第三個、第四個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全年中最炎熱,陽氣旺盛的日子,在這段日子進行天灸,能鼓動人體正氣,祛散體內陰寒之氣,來增強體質。天灸多用於治療因虛寒而引起的疾病,尤其對因肺脾氣虛引致的哮喘、鼻敏感;因腎虛導致的腰膝冷痛;因虛寒而導致的痛經等,具有一定的療效。天灸亦可改善因肺脾氣虛而容易感冒的體質,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一般情況下,體質虛寒患者適合接受天灸治療,若體質壯熱,或體內有熱、陰虛火旺,則未必適合天灸治療。若進行天灸當日出現發熱、感冒、哮喘急性發作期,不宜進行天灸。壹歲以下幼兒、孕婦、肺結核患者、嚴重心肺功能不足患者、血液病者(如血友病、白血病、重度貧血等)、嚴重皮膚感染者及曾出現中西藥過敏反應者亦未必適合進行天灸治療。進行天灸治療前,應先接受中醫師的診症及評估,及遵從中醫師醫囑接受治療。

天灸療法能幫助經常處於亞健康狀態的都市人回復健康,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大中醫)轄下三間中醫診所(分別設於中大校園、沙田及灣仔)將於7月至8月期間舉辦「三伏天灸療程2024」。

無論你是因為受上述提及的症狀所困擾,又或想改善體質、強健體魄都適合參加,把握一年一度「冬病夏防」的好機會!報名及詳情,請點撃以下網址了解更多﹕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沙田)及香港中文大學–上海總會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灣仔):按此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中大校園):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nm_index.aspx.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