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牆壁驚現「蝸牛爬牆大賽」!網民憂暴雨前逃命 專家籲勿觸摸

撰文:朱利安
出版:更新:

近日香港天氣不穩,經常出現狂風暴雨,而在潮濕環境下,到處都可看到蝸牛出沒,,早前有網民就在上水一建築物的外牆發現多隻蝸牛向上爬行,故拍照到網上分享,照片中有多達13隻蝸牛向着同一方向爬,並笑言「第一屆上水蝸牛爬牆大賽」。照片引來不少網民討論,有人擔心會否因天氣即將變壞,導致「蝸牛都要逃命」,而1名內地專家過去則曾指這種背着啡色條紋外殻的蝸牛是「非洲大蝸牛」,乃外來入侵物種,在春末夏初開始出現,在雨後比較活躍,由於牠們體內或攜帶大量病毒和寄生蟲,市民應避免接觸,也不要當寵物飼養,假如食用非洲大蝸牛,一旦處理不當時會傳播結核病和腦膜炎,非常危險。

上水一建築物的外牆發現多隻蝸牛向上爬行,在照片中便已有13隻蝸牛。(facebook圖片)

樓主早前在facebook群組「上水人大聯盟」發文,並上傳1張照片,顯示在上水一建築物的外牆,竟至少有13隻啡褐色條紋外殻的蝸牛,方向一致地向上爬,新奇的畫面讓他拍下照片再分享到群組,笑言是「第一屆上水蝸牛爬牆大賽」。

帖文引來許多網民熱烈討論,有人指今年蝸牛聯群結隊出現的情況多得可怕,也有人直呼要捉回家料理,「有冇得買外圍落注?」、「會唔會一家大細親戚姨媽姑姐」、「今年真係多得可怕」、「馬會幾時開盤?」、「好多女蝸娘娘」、「可以捉嚟食,點煮大家可以問我」。另外,也有網民擔心或因本港即將有大雨導致水浸,「 蝸牛都要逃命!」。

翻查資料,華南地區在今年5月中曾持續降雨,多地在大雨過後均出現大量蝸牛,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當時接受內媒採訪時表示,這種俗稱非洲大蝸牛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牠們喜歡活動於在潮濕的環境中,白天躲在陰涼潮濕的地方,如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或亂石穴內,一般在春末夏初開始出現,在雨後比較活躍。

他又指,非洲大蝸牛的體內攜帶大量病毒和寄生蟲,市民應避免與牠接觸,也不要當寵物飼養。有人想食用非洲大蝸牛,但處理不當時會傳播結核病和腦膜炎,嚴重時還會引起癡呆甚至死亡,若不慎接觸到非洲大蝸牛,徹底清洗雙手即可。

相關報道:澳青吞鼻涕蟲變癱 台金蘭家族曾生吃蝸牛險滅門 5人染寄生蟲亡

蝸牛千萬不可亂吃,台灣的金蘭醬油家族也曾因生吃蝸牛出事。1985年6月27日,金蘭醬油第二代鍾秋桂一家人為了進補一起生吃「非洲大蝸牛」,結果家族5人感染同樣的寄生蟲死亡,只剩當時身處海外的三子鍾德亨倖存,幾乎因生吃蝸牛滅門!

32年前,台灣金蘭醬油第二代鍾秋桂(圖右)一家生吃非洲大蝸牛,結果集體感染寄生蟲,5人因此喪命。(網上圖片)

相關報道:大埔街坊公園執野生蝸牛想煮法國菜 食安中心急發文:千祈唔好!

2020年本港曾有主婦誤以為公園的蝸牛可以食用,捉了回來打算製成「法國蝸牛」,令網民大吃一驚。

有市民誤以為公園的蝸牛可以食用,捉了回來打算製成「法國蝸牛」。(fb「Day Day Explode 日日爆」圖片)

香港食安中心當時在其fb專頁發文,指蝸牛在下雨後成群出動覓食,但呼籲市民千萬不要捕捉並吃用野生蝸牛。食安中心解釋,蝸牛是雜食性動物,供食用的蝸牛會於特定飼養環境,用特定飼料餵飼,因此野生蝸牛存有寄生蟲的風險較高。

帖文又指出,台灣過往曾出現進食野生蝸牛而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病」個案,寄生蟲可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致腦膜炎,嚴重更可令人死亡,即使徹底煮可以消滅寄生蟲,但蝸牛有體內有從生長環境中積存的化學污染物,因此食物依然有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