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坤與牙璋──中大展覽介紹香港考古兩寶

撰文:趙鍾維
出版:更新:

不少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對於香港的考古學發展,一般人也許也只知道香港有座李鄭屋漢墓。事實上,香港有不少學者,在過去、現在努力耕耘,嘗試向世界說明香港在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學中的重要性。

展覽:南丫島大灣出土的「商代」牙璋(複製品,真品現藏香港歷史博物館)
(場刊:鄭德坤教授‧燕京大學畢業照)

鄭德坤(1907-2001)教授無疑是這群學者中的代表人物。這位香港考古學界的泰山北斗,生於福建廈門,自鼓浪嶼英華書院畢業後,先後就讀燕京大學醫學預科、中文系,26歲始任廈門大廈歷史學副教授,至31歲時負笈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西方考古學。鄭教授其後先後講學於華西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鄭教授於1974年應李卓敏邀請,「加盟」香港中文大學,並於1976年始先後出任文學院院長、中大副校長等職,並創立「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為紀念鄭德坤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現任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鄧聰,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牙璋與最早中國圖展」(2月7日至3月30日),並展出鄭德坤教授部分珍貴手稿。

(場刊:鄭德坤教授手稿)

據展方介紹,牙璋是最早中國的符號,夏商牙璋分布,展示最早中國世界秩序的雛形,影響三代以後秦漢帝國形成。展覽中亦播出由高錦鱗先生製作的「龍在香江──牙璋隱藏密碼」短片,介紹牙璋在早期國史中的重要性,特別是香港南丫島出土的牙璋的重要性。

鄧教授認為,牙璋很可能是夏末年宮廷所用的禮器,分布範圍覆蓋黃河、長江、珠江流域、越南北部紅河流域,與文獻上的「夏禹治水」在空間上非常吻合,或可作為探討中國古代國家政治制度的線索,牙璋也許就是華夏國家出現文明歷史的代表。出現在大灣的牙璋,也許就是香港地區與中原王權最早接觸的物質證據。

鄧聰教授向學生講解牙璋在中國上古史中的重要性。
(場刊: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相關出版的專刊,見證鄭德坤教授成立的中心,對香港考古學發展的貢獻)
展覽亦展出其他遺址發現的重要牙璋仿製或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