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小販】從魚蛋回到魚蛋:政府是否繼續逃避責任?

撰文:梁志遠
出版:更新:
如果政府仍是昧於形勢,無視中港深層次的管治矛盾,有權用盡,逃避自己應付的責任。最終只會自絕於民眾的和平訴求,面臨下一波更大的抗爭衝擊。指斥追究個別「暴徒」的不法行徑不會解決問題,反倒迴避了問題的核心,亦即如何看待基層民眾的生存空間,及如何改善小販墟市政策。
梁志遠
新春光顧熟食小販是民間的約定節慶習俗(有稱掃街權),與新年時候燒炮仗和放煙花的民間習俗一樣。(陳焯煇攝)

猴年依始,大年初一晚的旺角街頭便發生政府聲稱的大型暴力「騷亂」事件,有前線警員甚至被逼向天鳴鎗示警,令中外震驚。事件造成60多人被捕及120多人受傷,當中包括執勤的警員、採訪的記者及衝突的示威者。鏡頭之下,警民雙方都採取了罕有的肢體暴力,包括拳打腳踢和投擲磚塊等,為六七暴動後首見。

事件發生後僅一天,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先強調政府歡迎地區團體提出墟市方案,後再辯稱騷亂與驅趕小販無關,因為當時並未有小販被捕。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更指騷亂與本土關懷無關,卻忘記自己倡議的離地美食車建議,才是與本土文化遠離。或者,就讓我們暫且撇開本土勇武抗爭及惡警暴力打壓等爭議,重新回顧過去一年小販政策的發展,尤其與熟食小販及市集墟市相關的部分,看清楚外媒稱謂的「魚蛋革命」中的「魚蛋」吧。

 

「小販管理建議」只聞樓梯響


回到2015年3月,由高永文醫生領導的食物及衛生局,在立法會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的研修後,發表了一份名為「小販管理建議」的文件。當中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政府在70年代以來,首次提出:1)考慮重發大牌檔牌照;2)研究重設熟食中心及;3)在地區人士的支持及民間團體的提案下,研究(熟食)發展墟市的可能。很可惜,有關的提案在發表將近一年仍束之高閣,只聞樓梯響,不見有人來。

去年食物及衞生局長高永文發表了「小販管理建議」的文件,但在發表之後一年仍束之高閣,只聞樓梯響,不見有人來。(資料圖片)

政出多門 關卡重重

 

事實上,不少民間團體已在公開場合提出不同的方案,指出現時墟市設立的過程被多項政策卡住,包括:

1)政出多門,欠缺中央負責部門的統籌;

2)所謂由下而上的提案,沒有清晰的程序指引及地點物色,令人無所適從;

3)相關的食物製造牌照,販商難以負擔及獲取,不論是泛指預製食物或露天熟食,形成難以逾越的禁區;

4)所謂的地區共識及支持同樣所言不詳,往往只反映各區議會或區議員的個人傾向,缺乏客觀的參考數據及居民參與,及;

5)相關的提案並沒有財務及政策上的支持,民間團體即使有心,但也無力承擔所有的成本及活動安排。

 

最終,暫時只有「香港墟市節」及「撐基層墟市聯盟」一眾民間團體排除萬難,共同或分別在粉嶺、上水、深水埗、天水圍、東涌、西區及灣仔等地,著力推動墟市發展。而當中又僅有深水埗可以在2015年8月,成功在區議會的支持下,試驗了1個月4次的露天乾貨墟市。

 

在試辦墟市期間,我們才確認不同部門各自開出的墟市營辦條件,竟多達近20項。如果沒有部門願意負責中央統籌的話,單是營辦條件申請便需時個多兩個月。雖然大家在籌辦過程中獲得不少成功的經體,但同樣面對不少困難,包括經費、營運牌照(尤其是現金交易)及場地借用等等。

 

瘋狂打壓新春小販 與鬆綁政策背道而馳

 

更令人不解的是,自上年開始,食環署開始破壞新春期間約定俗成的容忍態度,全面取締打擊各區的熟食小販。事實上,早在上年新春,政府已應區議員的投訴,全力取締深水埗區的「桂林夜市」(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於新春期間在桂林街一帶擺賣的無牌熟食小販市集),引起公眾嘩然。

「管理員」(戴口罩者)架起重重鐵馬,阻止市民光顧良景商場外擺賣的熟食小販。(黃煒堯攝)

發展至今年新春,更不斷傳來各區街頭熟食小販被連環驅趕的消息。在年三十當晚,先發生大專講師以公民抗命聲援小販而被捕,與及屯門良景邨懷疑有黑社會驅趕小販的不尋常事件。政府一方面表示歡迎各式墟市(包括熟食)的建議,另一方面卻瘋狂打壓一眾新春無牌熟食小販,反映的只是官員的自相矛盾、口是心非。

 

如果食環署不是趕盡殺絕,旺角街頭需要出現這種市民自發保護小販的場面嗎?高永文醫生縱有鬆動政策的想法,但始終只是恪守一貫的政策,沒有破舊立新的勇氣;待高醫生他日離官遠去,更不會有任何有效的政策承諾。政府未來是否真的願意拆牆鬆綁,鼓勵各式墟市發展,我們只有拭目以待。

 

平民美食車象徵本土化

平民美食車大匯演中展示的美食車,每架造價僅約數千元。(資料圖片)

同一時間,由蘇錦樑主理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也奉財爺之命,抄考外地經驗,推出從外地移植的美食車計劃。但是,由於剛公佈的入場費高達60萬港元,而售賣對象及地點只以遊客為本,引起普遍的不滿。港人欣賞的只是簡單的平民美食車(亦即新春期間備受市民擁戴的流動熟食小販木頭車),而需要的只是一如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泰國聞名吸引的露天熟食市場。

 

這種美食車的想像,必須是低門檻、取之本地基層及對社區友善。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就曾自資在2016年1月底,聯同不同的民間團體及設計單位,舉行平民美食車匯展,提出本地原來的熟食小販(包括大小牌檔)、外地流行的美食單車(多在節慶活動出現),甚至是嶄新設計的小型麵食車(台灣稱為胖卡),都可以是另類的美食車選擇。即使民間團體曾閉門向有關當局反映建議,最終都不為固執己見、奉命行事的官員所接納。看來,政府仍不明白街頭小食已是本土化的象徵,而新春光顧熟食小販就更是民間的約定節慶習俗(有稱掃街權),與新年時候燒炮仗和放煙花的民間習俗一樣。

 

打壓小販被當作另一波本土文化的消音


最後,反對食環署驅趕小販的聲援行動,其實亦早已在上年的旺角街頭發生。分別只在於當時因為市民及本土派人數眾多,警方及食環署見狀而放棄驅趕行動,最終和平收場。但明顯地,今年對峙的雙方更有準備,反應更激烈,以至由驅趕/保衛小販,發展到武力衝突。事實上,無牌熟食小販在近年備受資本(如領展竟然涉嫌聘用黑幫「管理員」)與政府(強硬採取全面取締的政策)的雙重打壓,這就更令人懷疑以至認定,打壓小販只會是另一波本土文化的消音。

 

物先腐,而後蟲生。將騷亂視為個別人士或團體擾亂社會的行為,其實只是轉移視線。沒有人願見人命損傷。但如果政府仍是昧於形勢,無視中港深層次的管治矛盾,有權用盡,逃避自己應付的責任,最終只會自絕於民眾的和平訴求,面臨下一波更大的抗爭衝擊。指斥追究個別「暴徒」的不法行徑不會解決問題,反倒迴避了問題的核心,亦即如何看待基層民眾的生存空間,及如何改善小販墟市政策。

 

【編按: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