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推空間數據共享平台 統一各部門大數據 地圖可顯示樓齡
在科技發達的年代,大家都習慣「機不離手」,一部智能電話可時刻與朋友通訊之餘,亦可透過人造衞星定位系統(GPS)功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政府因應市民的需要,於2010年推出「地理資訊地圖」(GeoInfo Map),提供如法定古蹟、遠足路線、政府泊車位等公共資訊。
但這類與地理位置有關的「空間數據」,其實由政府部門各自蒐集,所用的格式亦各有不同。為整合數據方便未來發展,發展局由去年開始展開研究,冀統一空間數據的標準,設立共享平台,市民未來便可透過系統,使用政府的大數據。
地政總署於2010年推出「地理資訊地圖」(GeoInfo Map),整合29個政府部門提供的270種公共設施資訊,例如小學校網、選舉界線、電動車充電站、遠足路線、單車徑等資訊,以網上地圖的形式呈現具體位置。至於政府內部則設「地理空間信息樞紐」(簡稱"GIH"),提供更多專門數據如斜坡維修、樓宇管理及誘蚊產卵器等資料。
地政總署測繪處高級土地測量師吳偉德透露,這類資訊主要由地政總署向相關部門索取資料,因蒐集的資料格式並不統一,需由同事再分析及處理,「例如指一幢大廈(Building)的定義,是否包括平台呢?各部門所指未必一樣。」
統一數據格式及標準
然而,部門各自因需要整合資料,變相不斷重複相同工序,做法架床疊屋。發展局去年聯同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創科局及多個政府部門,開始展開「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的策略研究,期望制訂一套標準及應用格式。日後各部門根據標準整理資料後,便可放到數據資料庫,「就好像水喉咁,如果有需要扭開便可以拎到,想怎樣應用也可以。」他預料相關研究可於年內完成。
小知識:美國早於1994年成立共享平台
今屆政府於去年底公布智慧城市藍圖,提出要在2023年或之前發展「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事實上,新加坡、英國倫敦均有發展該項技術,而美國則是最早提出此概念的國家。美國於1994年建立「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簡稱"NSDI"),由聯邦地理資料委員會負責規劃,由元數據(Metadata)、流通交換機制、空間數據、資料標準及框架等五個部分組成,令地理資訊可在不同的平台使用及共享。
研為地址設識別碼 資料庫可顯示大廈樓齡、土地用途
吳偉德又稱,地政總署會負責聯絡其他政府,共同制定一套標準去規範空間數據的定義、格式等標準,例如地形圖、土地界線等,期望進一步公開資訊,例如公眾在選擇某地區的一幢大廈時,已可查詢該大廈樓齡、土地用途等。
此外,由於現時地址採用的寫法各有不同,未有統一標準,政府正研究為地址加設識別碼(Identify Code),如英美均利用郵遞區號將地區分門別類,相信此做法有助資訊數碼化。
強調需政策支援
吳偉德表示,資料庫會率先應用於政府內部,長遠希望可推廣至公、私營機構,至於對外公開多少資訊,則有待商討。
他續指,要將政府各部門多年來積存的資訊統一化,並非全無影響,「如國與國之間的路軌要相連,軌道必須一致,若然要統一標準,那之前已建成的該怎樣辦?一定會有影響。」故他強調需有政策配合,否則難以有效推行,「如果背後沒有政策推動,大家就會繼續沿用既有做法,不會跟隨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