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生「Be Our Guest」交流 德國生愛豉油 火鍋給俄生家的感覺
年輕人長途跋涉出國留學,除學習知識,還希望能深入體驗當地生活和文化,但往往會因人生路不熟而卻步。有鑑於此,4名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創立「Be Our Guest」計劃,透過配對本地生與非本地生進行聚餐活動,甚或於家中宴請非本地生,提供文化交流體驗,當中有俄國交流生認為火鍋帶來家的感覺,而德國生則愛沾豉油。
就讀科大商學院營運管理學系四年級的袁洛桁是「Be Our Guest」創辦人,同時亦是活動的晚餐招待人之一。他透露,在就讀二年級時,曾與不同國籍學生交流,對方表示想更深入體驗香港地道文化;他隨後認為,「同檯食飯」最容易和別人打開話題,因而想到邀請外地學生到本地生家中作客的構思,萌生創立計劃的念頭。
計劃獲科大資助舉行
袁隨後向校方提出構思,獲「同一科大」學生活動獎勵計劃資助港幣8,000元,作首屆活動經費,並在2016年頭正式開展計劃。在首屆推行期間,共有45人參與計劃,當中只有9名本地學生參與,但非本地生有多達36名。
袁坦言,推行計劃的最大問題是本地生,他說:「香港學生有時會怕醜,父母唔熟英文、要長時間工作冇時間、屋企太細等等原因,令本地生參與人數相對較少,成功配對數字亦較低。」
袁又透露,曾因參與人數過少,一度想過要放棄,然而當他在當年暑假,隻身到加拿大作交換生後,便打消念頭。他解釋,在加拿大溫哥華時,只能與不同國籍交換生交流,但當他更想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時,卻無人帶領;因此返港後,令他推行計劃的意志更加堅定:「留學生如果帶唔走當地文化會好可惜!」
到2017年頭,「Be Our Guest」計劃進入第二屆,參與人數顯著增加,共有70人,當中包括50名非本地生,14名本地生和6名本地教職員。袁洛桁表示,鑒於首屆經驗,第二屆推行時會先為參加者舉行歡迎晚會,透過「破冰活動」環節,使本地生和非本地生之間互相交流,並能提高配對率。
德國生愛豉油
不同國籍學生之間,存在不同的生活習慣,更存在不同的飲食文化。袁洛桁曾宴請兩名外籍學生,晚上到其家中「打邊爐」;豉油作為其中一種本地常用的調味料,不少港人一般只會適量進食,但袁表示,其中一名德國學生「愛上豉油」,不斷要求加添。
俄國生認為「打邊爐」有「家的感覺」
Margarita來自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Krasnodar),正就讀科大商學院經濟學系四年級,是袁洛桁家中「打邊爐」的另一名座上客。她認為,香港與俄羅斯的生活大有不同,例如其故鄉是沒有「打邊爐」文化,坦言與本地人一同火鍋有「家的感覺」,稱讚活動能打破不同國籍學生之間的隔閡,亦能與本地生建立聯繫,帶來開心回憶。
雖然俄羅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香港只是彈丸之地。Margarita認為,港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和具挑戰性,居住空間十分狹窄,與故鄉有很大差異。另一方面,她又指港人很喜歡「埋堆(tend to be in groups)」,又稱讚港人十分開放。
計劃核心成員即將畢業 冀有心人可延續
計劃即將踏入第三屆,袁洛桁表示,將於下月向全體學生發邀請電郵,開展新一屆報名程序,預計總參與人數將會上升至120人。4名計劃核心成員準備就讀四年級,袁表示已考慮接班和延續問題,邀請電郵中將包含核心成員招募資訊,期望可覓得合適的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生繼承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