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日本大師港抗震土房奪國際建築大獎 吳恩融:還災民住屋尊嚴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住屋設計本質,始於人文關懷。2014年8月雲南魯甸縣發生6.1級大地震,造成逾600人死亡,近8萬房屋淪為頹垣敗瓦。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領導20個師生團隊,化腐朽為神奇,將「頹垣」加入纖維物料循環再造,以10萬元低成本興建抗震土房,助災民重建家園,還他們住屋尊嚴。土房更擊敗250個美輪美奐的建築項目,包括日本大師隈研吾的作品,於上月榮獲著名英國《建築評論》雜誌居住建築大獎。

(左起)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博士後研究員萬麗及博士研究生遲辛安共同合作,幫助雲南魯甸縣村民災後重建。(胡家欣攝)

內地四川、雲南及廣西等省份處於地震帶,地震頻仍,如何協助居於落後地區的村民災後重建,是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近10年來關心的問題,「見到阿婆無地方住,自己係建築師,應該要諗下計仔,設計到最平、當地人又要用到嘅屋!」

建築成本比石屎磚屋平近一半 只須10萬元

吳恩融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起,已與師生團隊走入災區視察,眼見一片頹垣敗瓦,決意就地取材,研發將「頹垣」混合纖維、稻草、砂石及水泥等,經過強力壓制技術,成為堅固建築物料;近年更提升抗震技術,可防9級地震,建築成本亦比石屎磚屋平近一半,只須10萬元。

陽光普照下,受助的楊氏夫婦會到屋外休息及編竹。(中大提供)

3年前雲南魯旬縣發生6.1級大地震,吳與團隊展開「一專一村」計劃,運用改良技術,到震央附近的光明村協助災後重建,先為一對年屆八旬的窮夫婦「度身設計」新型土房。樓房高兩層,面積約1500呎;瓦頂採用「金字塔」設計,層層扣緊,強震下不會輕易粉碎;中庭通風,頂部使用膠瓦透光,屋頂其餘部份加入隔熱層,令室內冬暖夏涼。

吳恩融形容,「出面30幾度,入面都係20幾度,好似開冷氣咁」。而中庭間隔,亦適合他們休息乘涼,閒時編竹,「總可以飲下茶!」

中庭間隔通風,膠瓦頂透光,適合他們閒話乘涼。(中大提供)

魯甸縣副縣長質疑土房技術 以磚頭試敲

不過,因當日震毀的房屋8成為傳統土房,因此村民初時仍傾向建磚屋。吳指,村民當時認為團隊是「傻瓜」。新型土房4個月建成後,魯甸縣副縣長到場就質疑,「現在仲會有人用泥屋?」,更即以磚頭試敲,結果「磚頭爛咗」,令對方不得不佩服。

村內至今已建成5間防震土房,汶村已建33間,他期望技術可獲內地政府認同及擴泛採用,為更多處於地震帶的村民興建價廉物美的土房。

屋唔係只俾人居住,係俾人一個尊嚴。
中大建築學系教授 吳恩融

土房勝在「有人味」奪《建築評論》建築大獎

土房設計簡單,但勝在「有人味」,更憑此於上月奪得英國《建築評論》雜誌居住建築大獎,擊敗250位強勁對手,包括日本大師隈研吾。吳恩融表示,評判直言設計還災民住屋尊嚴(give life back its dignity)。他亦深感同意,指住屋設計,並非只標榜美學,「屋唔係只俾人居住,係俾人一個尊嚴」,「我成日都咁教學生,平實設計先係timeless(永恆),唔好pretend(造作),生命先係最緊要。如果設計只係得意同靚,係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