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文化工作室七月閉館 創辦人琼姨盼另覓場地 繼續守護大嶼山
在大嶼山這個香港後花園的西端,有一個「東方威尼斯」大澳,於永安街一隅有一楝百年老屋,瞥見門牌上刻有「大澳文化工作室」。這個民間博物館,由土生土長的大澳居民黃惠琼一手創立,承載幾代大澳人的歷史,但由於業主要重建舊居,七月將要閉館。琼姨說,本來想在閉館後過退休生活,但政府近日銳意發展大嶼山,令她決定要另覓地方重開博物館,為守護大嶼山留下一個「基地」。
人稱「琼姨」的黃惠琼今年57歲,是土生土長大澳人。她創立大澳文化工作室,源於體內流着藏着抗爭基因。她在水鄉的抗爭史,亦要追溯至34年前。當時大澳鹽田壆村缺水又缺電,琼姨看不過眼,自發站出來為居民爭取權益。未料一個只得中三程度的水鄉主婦,最終竟然爭取成功造福村民,令她深受啟蒙,明白到有抗爭才有改變,決心為大澳出一分力。
雖然琼姨不是新聞名人,但一直為大澳居民權益四出奔走,常見於傳媒的鎂光燈下。例如1988年她致力搶修大澳一條在清朝乾隆年間建成的防玻堤大壆、在90年代中期又當上大澳鄉事委員會委員,參與社區事務,但捨己為人的精神卻不為保守鄉民欣賞,父母曾被罵「生左個咁衰嘅女」,琼姨自嘲道:「其實像我這些人,是『叛亂分子』,因為不聽話。」
在90年代中,琼姨與丈夫開始在大澳的空置房子和泳灘執拾昔日大澳居民的日用品,只為了保存大澳人的生活文化,將水鄉之美展現人前。直到2001年,她在朋友鼓勵、加上得到一間國際基金會資助的情況下,正式開設「大澳文化工作室」,此後靠自己帶導賞團及賣明信片賺取月費,「一腳踢」至今已15年。
文物工作室本身是一座百年老房,走進房子從前舉炊之處,放滿了昔日大澳居民的生活用品,嬰兒櫈、大酒酲、樁臼等,房內亦擺滿碗碟枱凳、油燈麻籃,外表看來或者平平無奇,但全部都是大澳居民過往的日常生活用品,琼姨全都珍而重之:
「一隻碟、一個碗、一個煲、一個埕,甚或一張檯,對我來說都有意思,它們是記錄了居民生活的用品,紀錄了大澳的歷史。人,在大澳生活,即是與大澳歷史有關。」
這座百年老房,本為一戶大澳人家的老房子,琼姨當年就是看中住所、博物館合二為一的生活感,才落戶於此:「有一個活生生的婆婆在樓上住,全大澳最『正』是這間屋,當然選這裡。」館內殘破不堪,牆壁上不少石灰早已剝落,連樓上的婆婆亦已於2008年去世,人情味減,同年更遇上颱風黑格比吹襲,面對颱風帶來百年難遇的大雨水,當時館內水浸及腰,一片杯盤狼藉。事後她清理博物館,執拾了50袋垃圾,損失十萬元,令她一度想要閉館,幸得市民及大澳居民熱心捐助才得以保存。
博物館雖然捱得過風雨,卻敵不過重建命運。老房的業主3年前告知琼姨,由於房子太殘舊,要拆卸重建,並已向政府入紙申請,今年7月就要閉館。敵得過山泥傾瀉、颱風黑格比,但重建這一關卻最難過。琼姨曾想過一走了之,去過退休生活,但近日卻見到政府銳意發展大嶼山,並提議將昂坪360纜車接駁至大澳,令她看不過眼決意奮起反擊,希望繼續覓地延續工作室,作為「基地」對抗發展,收集民意對抗推土機的來臨,「博物館重開與否不是重點,最重要是今年要全力守住大嶼山!」
採訪當日,琼姨仍未為辛苦收集得來的文物找到落腳點,她打算找空置學校收藏文物,但一切只能「見步行步」。不過,珍而重之的文物現時已非她最疼心的事,7月以後的首要事務,仍然是積極反對政府發展大嶼山:「如果反對不成,年尾拍板360纜車『飛』來大澳,車站興建入口廣場,即使我找到地方重置博物館,大澳都已面目全非變成『主題公園』,又有何意思呢?」
博物館內放了好幾本讓遊人留下筆跡的紀念冊,琼姐在記者面前翻了又翻,差點要逐個簽名解釋。她說,這間民間博物館至今已接待超過100萬人次,當中不乏外國遊人,記得一個法國遊客到訪時跟她說,親人在參觀博物館後大力推薦,與琼姨在紀念冊上不斷尋找親人留下的簽名,翻看良久才終於找到。琼姨憶述此事時臉上開了朵笑花,因為她很愛大澳,愛到要出三本書歌頌澳水靈山;愛到要開一間民間博物館,留下這個地方的足印。